3)灰黑苔:浅黑苔即称为“灰苔”,灰苔与黑苔同类,仅有程度轻重的差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因此,苔质润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主里热、里寒之重证。多见于热极伤阴、肾阴亏损、阳虚阴盛等证。
苔灰黑而润滑,多由白苔转化而成,主阴寒内盛,痰饮内停;苔灰黑而干燥,多由黄苔转化而成,若舌质红绛,甚则起芒刺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为热极津枯之象。
(四)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临证进行舌诊时,既要望舌质,又要察舌苔。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和主病的前提下,两者结合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
一般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一致的。如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虚热证多见舌红少苔;虚寒证多见舌淡胖苔白滑;热盛伤津则舌红苔黄燥;湿热内蕴多见舌红苔黄腻等。病变过程中,亦有舌质、舌苔变化不一致的情况,两者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病变的本质。如湿温病,见舌红苔白腻,因体内有热而见舌红,又有湿邪内困,阳气不达,故又见白腻苔,两者皆反映疾病实质。临证若出现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时,应结合全身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定舌象的意义,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舌诊的临床意义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正邪斗争、病邪进退的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观察依据之一。舌象的变化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正气的盛衰、病位深浅、病邪性质、病势进退等情况,还可以判断疾病转归及其预后。
1。判断正气盛衰脏腑气血充养舌质,胃气胃阴上蒸形成舌苔,故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则气血虚衰;舌苔薄白而润者胃气充盛,舌光无苔是胃之气阴衰败。
2。辨别病位深浅舌苔厚薄,反映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在外感疾病中尤为明显,舌苔薄,为病邪尚浅,病位在表,病情较轻;舌苔厚,为病邪入里,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舌质红,为热在气分,病情较重;舌质绛,为热入营血,病情深重。
3。区别病邪性质不同性质的邪气,舌象会出现不同的反映。白苔主寒证;黄苔主热证;腐腻苔多属痰浊、食积;黄腻苔主湿热;青紫舌或舌有瘀斑多属瘀血之象。
4。推断病势进退舌苔的变化可反映邪正消长与病位浅深,望舌苔可推断病势进退。舌苔由薄白转黄厚,由黄转灰黑色,表示邪气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病情进展;苔质由润转燥,提示热势加重,伤津耗液;反之,苔由厚变薄,苔质由燥转润,往往表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
5。测知病情预后诊察舌质、舌苔可推断病情发展,判断疾病预后。舌胖瘦适中,活动自如,红活润泽,舌面有苔,是正气内存,胃气旺盛,预后多佳;若舌质干枯,舌苔剥脱,多属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危重,预后多凶。
舌诊在临证中虽具有重要意义,但舌的变化只是全身生理病理变化在局部的一个反映,临床应用时还必须结合其他各诊,互相参照,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知识拓展……
舌是口腔中一个重要的肌性器官,主要由舌肌、血管、神经、腺体和黏膜等组成,呈扁平而长形。舌的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以人字沟为分界,舌背又分为舌体与舌根两部分,舌体是中医舌诊的主要部位。舌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黏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中医常把舌苔称为“中医的胃镜”,把舌的变化当做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四、望分泌物与排泄物
望分泌物与排泄物是指观察其色、质、量的变化,以了解脏腑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一般而言,分泌物与排泄物色淡质清稀者,多为虚证、寒证;色黄质黏稠者,多为实证、热证。分泌物与排泄物包括痰、涎、涕、唾、泪、呕吐物、二便、经、带、汗液、脓液等,临证主要观察痰涎、呕吐物及二便。
(一)痰涎
痰色白清稀者,多为寒痰;质黏稠色黄或白者,多为热痰;痰少而黏,难以排出者,多为燥痰;色白量多而黏,易咳出,痰出咳平者,多为湿痰;咳吐脓血腥臭痰,为肺痈;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者,多为热伤肺络;肺痨久咳,痰中带血,多为虚火灼伤肺络;口中流涎清稀者,多为脾阳虚,流涎黏腻者,多为脾胃湿热。
(二)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者,多为虚证、寒证;呕吐物稠浊,有酸臭味者,多为实证、热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为胃反;呕吐物秽浊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多为食积;呕吐物色黄味苦,多为肝胆湿热;呕吐清稀痰涎者,多为痰饮内停;呕吐鲜血或血色暗红,夹有食物残渣,多属肝火犯胃,热伤血络,或瘀血内停;呕吐脓血,味腥臭者,多属内痈。
(三)二便
大便溏泻,色淡味轻者,多为虚证、寒证,色深味重者,多为实证、热证;大便燥结者,多为大肠实热,或大肠液亏;大便脓血、黏胨,多为痢疾;便血色鲜红者为血热,色黑亮者为瘀血内停,先便后血,其色黑褐为远血,病多在胃肠,先血后便,其色鲜红为近血,病多在大肠与肛门;小儿绿便有泡沫,多为消化不良或受惊。
小便清长者多为虚证、寒证;小便短赤者多为实热证;小便频数,排尿涩痛不利者为淋证,若小便短赤为热淋,小便混浊如脂膏为膏淋,尿有砂石为石淋,尿中带血为血淋;尿中带血,排尿无痛者为尿血;小儿尿如米泔,多为食滞胃肠,内生湿热,或为脾虚。
五、望小儿指纹
小儿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侧面前缘浅表的脉络。望小儿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幼儿,观察其指纹的部位与形色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望小儿指纹与诊成人寸口脉有相同的临床意义。
(一)三关部位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图6-2)。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19520140822150734images128image3。jpg
(二)诊察方法
诊察指纹时,光线要明亮,医者用左手握住小儿食指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用力适中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数次,使指纹显露,便于诊察。
(三)诊察意义
小儿正常指纹为:色泽红紫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多为单支,粗细适中。病理情况下,指纹的部位、色泽、形态等都会发生变化。
1。浮沉分表里脉络浮现明显者,主表证;脉络沉隐不显者,主里证。
2。色泽辨病性指纹色泽鲜红者,多属寒证;色泽紫红者,多是热证;色泽青者,主痛证、惊风;色泽紫黑,多属血络郁闭,病情危重。
3。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纹理细小者,为虚证,由气血不足,脉络失养所致;指纹色深,纹理粗大者,为实证,邪气亢盛,脉络郁滞所致。
4。三关测轻重指纹显于风关之内,多见于外感初起,邪浅病轻,易于治疗;指纹显于气关之内,病情较重;指纹显于命关,为邪气深入脏腑,病情更重;若指纹由风关一直延伸到指端,称“透关射甲”,主病情凶险,为临床危象。
望小儿指纹,对3岁以下小儿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在临床运用时,还必须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才能作出全面正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