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由脏腑气血荣养;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胃阴上蒸形成。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变化,统称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淡红润泽,不胖不瘦,舌面上附着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润燥适中的白苔,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病理舌象,可由舌质和舌苔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表现出来。舌质主要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主要反映病邪的深浅,疾病的性质,正邪的消长和胃气的存亡。
1。望舌质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态及舌下脉络的变化。
(1)舌神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舌体红活明润为有神,提示气血充盈,津液充足,或病情较轻,正气未伤;舌体干瘪晦暗,活动呆滞,为无神,提示气血不足,津液匮乏,正气已伤,病情危重。
(2)舌色即舌体的颜色,常见的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舌七种。
1)淡红舌: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病理情况下多见于外感疾病初起,病情轻浅,未损伤脏腑及气血。
2)淡、白舌:舌色较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舌。舌色白,甚至全无血色,称为白舌。主气血两虚证,阳虚证。舌淡白不泽,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因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故舌质淡白。舌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虚寒证或阳虚水湿内停,由于阳气虚衰,运血无力,舌失血充所致。
3)红、绛舌:较正常舌色红,甚至成鲜红色,称红舌;舌色深红为绛舌。一般认为绛舌多为红舌进一步发展所致,故两者常并称红绛舌,主热证。因阳热亢盛,气血上壅于舌所致。红舌有时只局限于舌尖、舌边部。舌由红转绛,提示热势渐增,病情加重;反之,由绛转红,提示热势渐退,病情渐轻。舌色稍红或仅见舌边尖红,提示外感表热证初起;舌尖红赤者多为心火亢盛,舌边红赤者多为肝胆火旺;舌红绛而有苔者,多为外感热病热盛期,或内伤杂病脏腑阳热偏盛所致,属实热证;舌红绛而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者,多为热病后期阴液受损;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者,为久病阴虚火旺,均属虚热证;舌红而见紫色斑点,外感热病多为热迫血妄行,吐衄发斑的先兆,内伤杂病多为内脏出血的征兆。
4)青、紫舌:舌淡紫无红者为青舌,舌深绛而暗者为紫舌,两者常常并见。舌淡而泛青紫色,为淡青紫舌;红绛舌泛青紫色,为紫红或绛紫舌;舌上局部有青紫斑点,不高于舌面,为瘀斑舌或瘀点舌。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是阳虚阴盛,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舌色青为寒凝血瘀重证,提示阴寒内盛,阳气受遏,气血凝滞所致;舌紫暗或有斑点,乃气滞、寒凝、热灼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所致,见于舌尖,为心血瘀阻,见于舌边,为肝郁血瘀,全舌青紫为瘀血重证;舌紫绛干枯少津,为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提示营血热盛;舌紫肿大可见于酒毒攻心。
(3)舌形是指观察舌体的形状,包括荣枯、老嫩、胖瘦、裂纹、齿痕和芒刺等。
1)荣、枯: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舌体红润鲜活,病情较轻,预后较好;舌体枯槁,病情危重,预后较差;舌质的荣枯是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是衡量正气盛衰的标志之一。
2)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为老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嫩舌。老舌不论其苔色如何,均属实证、热证;嫩舌主虚证、寒证。舌质的老嫩是判断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
3)胖、瘦舌:舌体较正常人的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者,称胖大舌。舌体肿大,舌色鲜红或紫红,称肿胀舌;舌体较正常人的舌瘦小而薄者,称为瘦薄舌。舌淡白体胖嫩,舌苔白滑,属气虚,阳虚,水湿痰饮阻滞之象;舌肿胀色红绛,多为热毒壅盛,心脾有热;舌体肿胀而青紫晦暗,多为中毒之征。舌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而干,少苔或无苔,多是阴液耗伤,阴虚火旺所致。
4)齿痕舌:舌边缘有齿痕者,称为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常与胖大舌同见。舌胖色淡白而有齿痕,多是脾虚,舌淡白而湿润,则属脾虚而寒湿壅盛;舌淡白不胖而有齿痕,舌质嫩者多属气血两虚。
5)裂纹舌:舌面有不同形状的裂纹、裂沟者,称裂纹舌。裂纹、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多属病理性变化;裂纹、裂沟中有舌苔覆盖,不伴任何症状,属先天性裂纹。裂纹舌多由精血亏虚,阴津耗损,舌体失养所致。舌红绛而有裂纹,为热盛伤津,或阴液枯竭;舌淡白而有裂纹,为血虚不润;裂纹细碎者常见于年老阴虚。
6)芒刺舌:舌**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舌。主热盛,提示脏腑阳热亢盛,或血分热盛。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火盛。
(4)舌态即观察舌体运动时的状态。舌体活动自如,为正常舌态;提示经脉畅通,气血充盛,脏腑功能协调。常见的病理舌态有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等异常变化。
1)强硬舌:舌体失其柔和,屈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称为强硬舌,或称“舌强”。舌强而干,舌色红绛少津,多见于外感热病,高热伤津,或热陷心包之证;舌体强硬,舌苔厚腻,多见于风痰阻络或痰蒙心窍之证。舌强语謇,肢体不遂,口眼歪斜,常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2)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屈伸者,称痿软舌。主气血虚极,阴精亏损。舌红绛少苔而痿,多为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舌光无苔而痿,为肝肾阴液枯涸;久病舌淡而痿,多见于气血虚衰。
3)颤动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者为颤动舌。轻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亦颤动。颤动舌为动风的先兆。多由气血虚衰、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或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筋脉拘急所致。舌淡白而颤动者,属血虚生风;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舌红少苔而颤动者,为阴虚风动。
4)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斜于一侧,称为歪斜舌。中风或卒中后遗症。多为肝风挟痰或痰瘀阻络所致。
5)吐弄舌:舌伸出口外,不立即返回者为吐舌;舌伸出口外即回,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舌红吐弄,多为心脾有热;舌紫绛而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小儿弄舌,多为惊风先兆,亦可见于先天愚型患儿;病情危重时出现吐舌,多为心气已绝。
6)短缩舌:舌体卷曲紧缩,不能伸长者,为短缩舌。短缩舌常与痿软舌并见。多属病情危重之象。如舌短缩而色淡青湿润,多属阳气虚衰,寒凝经脉;如舌短缩,色淡体胖有齿痕,多为风痰阻络;舌短缩色红绛而干,多是热盛伤津。
(5)舌下络脉即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络脉颜色为暗红色。望舌下络脉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变化。
舌下络脉的观察方法是:让患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可轻抵上腭,勿用力过大,使舌体保持自然松弛,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形态、颜色、粗细,是否有怒张、弯曲等改变。再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形态、颜色以及有无紫色血络和紫暗的结节。
特征与主病: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和舌下黏膜色淡,多见于气血不足;舌下络脉粗胀,或呈紫红、紫黑、青紫、绛紫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皆为血瘀的征象。其形成原因可有气滞、寒凝、热郁、痰湿、气虚、阳虚等,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
2。望舌苔主要观察苔质、苔色的变化。
(1)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等变化。
1)厚薄:透过舌苔,能隐约见到舌质为薄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为厚苔。舌苔的厚薄,能反映病邪轻重、病位深浅及病势进退。薄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是正常舌象表现之一,病理情况下,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势较轻;厚苔是胃气挟湿浊邪气熏蒸所致,多见于病邪入里,或内有痰湿积滞,病势较重;舌苔由薄变厚,提示邪气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舌苔由厚转薄,则提示正胜邪退,病情由重变轻;由无苔渐生舌苔,是胃气来复;病中舌苔突然消失,为胃气已败。
2)润燥: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润苔,是津液上承之象;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伸舌欲滴,称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舌苔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是正常舌象表现之一,病理情况下,提示津液未伤;滑苔多为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燥苔提示津液已伤,多由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亦可因阳虚不运,津不上承所致。
3)腻腐:苔质颗粒细腻致密,上面如罩一层油腻状黏液,中间厚周边薄,刮之难去,称腻苔。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称腐苔。舌苔腻腐主要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腻苔多由湿浊邪气蒸腾上升而成,常见于湿浊、痰饮等病证。腐苔多因胃气衰败,湿浊上犯所致,常见于痰浊、食积等病证。
4)剥脱、类剥苔: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称剥脱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称类剥苔;舌苔剥落不全,界限清楚,边缘突起,形似地图,称地图舌,又叫花剥苔,可判断胃气、胃阴的存亡,推测疾病的预后。临床意义为主胃阴枯竭,胃气匮乏,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表现。
(2)苔色指舌苔的颜色。常见的苔色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临床上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各种苔色的变化应与苔质、舌色、舌的形态变化相结合。
1)白苔:白苔是最常见的苔色,有薄厚之分,多分布于舌之中根部。其他苔色均可由白苔转化而成。主表证、寒证、湿证。
苔薄白,可为正常舌苔,若见于疾病,病邪在表,病情较浅,苔薄白而润为外感风寒,苔薄白而干为外感风热;苔白而厚,主湿浊、痰饮、食积之证;苔白滑黏腻多为痰湿;苔白厚腻而干者,多为湿浊中阻,津气不化之象;苔白厚而燥裂者,多为湿温病,邪热炽盛,暴伤津液;苔白厚如积粉,舌红,多见于湿遏热伏,或瘟疫初起。
2)黄苔:黄苔有淡黄、深黄、焦黄苔三种,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并见。淡黄苔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又称微黄苔,深黄苔又称正黄苔,焦黄苔又称老黄苔,临证还应结合苔质薄厚、润燥的变化。主里证、热证。
黄苔为热邪熏灼所致,一般黄色越深,内热越重。白苔转黄,提示邪已入里化热;薄黄苔,多见于风热表证,热势较轻,苔薄黄而润,热未伤津,苔薄黄而干,津液已伤;苔黄厚而腻,热势较重,为湿热蕴结或食积热腐之证;苔焦黄而干裂,为里热炽盛,耗伤气阴所致;苔黄滑,舌淡胖,多为阳虚水湿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