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气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苍白。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白芍、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
二、痹证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是发病的外因。风寒湿邪乘机体正气虚弱,卫阳不足,腠理疏松之时,侵袭肌肤、经络、关节,使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发生风寒湿痹。又由于风寒湿各邪侵犯人体常有轻重之不同,因此症候表现亦不尽相同。风性善行数变,若风气偏胜,其痛多游走不定,此称其为“行痹”;寒性凝滞,若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称其为“痛痹”;湿行重浊,若湿邪偏胜,其证多表现为沉重而痛、麻木不仁,此称其为“着痹”。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相搏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种痹证称“热痹”。
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肉桂、生姜、甘草、大枣)加减。
2。痛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原则: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加减。
3。着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原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甘草、生姜)加减。
(二)风湿热痹
临床表现: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治疗原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合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加减。
(三)痰瘀痹阻
临床表现: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水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疗原则: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双合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白芥子、甘草)加减。
(四)肝肾两虚
临床表现: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治疗原则:培肝补肾,舒筋止痛。
方药:补血荣筋丸(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加减。
三、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腑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本病的病因包括外邪侵袭、气滞血瘀、肾亏体虚。由于腰部失护,湿热、寒湿、暑湿等六淫邪毒乘虚而入,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或跌仆外伤,久病,腰部用力不当致经络气血阻滞,瘀血留着腰部;或先天不足,过劳,久病体虚,年老体衰,房事不节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等原因而引致腰痛。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不属本篇讨论范围。
(一)寒湿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