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杀了灌夫,又灭了他的全族,他想这样总可以对得起王太后和田蚡了。汉武帝并不想杀窦婴,想过段时间再把他放出来。窦婴听说灌夫被灭族,自己被弹劾,以为汉武帝也要杀他,就开始绝食。后来听说皇上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他这才重新进食、治病,以为汉武帝一定不会杀他了。田蚡只怕窦婴不死,将来又要和自己作对。他花了些黄金,叫人暗中造谣,说窦婴在狱中毁谤皇上,说汉武帝是个昏君,谣言传到汉武帝耳朵里,他也不问清楚,就下诏把窦婴也杀了。
寒冬的十二月三十日,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的最后一天,在渭城,窦婴被绑赴刑场。汉朝法律,冬季才执行死刑,春天之后,可能有大赦,也可以用金钱赎罪免死。田蚡深恨窦婴,唯恐入春之后发生变化,所以赶在冬季的最后一天,执行完毕对窦婴的处决。窦婴的尸体被暴露在市场上,一代权贵就这样凄惨地死去了。
这次冲突是窦氏势力和王太后势力的最后一次冲突,以窦氏势力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窦氏在朝中失去了权势。取而代之的田蚡大权在握,左右朝政,也为汉武帝所反感,他一再地驳退了田蚡的无理要求,但因有王太后的撑腰,汉武帝对田蚡也是无可奈何,正好田蚡又是个短命鬼,独揽相权没几年就死了,汉武帝庆幸又少了一个分权者,同时他开始对相权的强大感到是个负担,为以后削相权作了个心理上的准备。
田窦党争与灌夫骂座(5)
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失败,汉武帝才知道田蚡曾接受刘安的贿赂,而且还说过鼓励刘安觊觎宝座的话。汉武帝当时愤恨地说:&ldo;如果田蚡今天还活着的话,朕一定要诛杀他的全族。&rdo;第五讲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心腹大患与和战之争(1)
汉武帝上台来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北面危险的强敌‐‐匈奴。汉武帝在小的时候就感到匈奴的潜在威胁,暗下决心,长大之后解决这个困扰汉帝国七十余年的强劲对手。汉武帝上台之后,一改以往对匈奴的妥协和亲,采取了急风暴雨般的凌厉攻势,以武力换来了北部边疆的安宁,成为汉代解决匈奴问题最有成效的帝王。匈奴经过汉武帝的几次打击,很快地衰落下去,但他们没有彻底改变侵略品性。汉与匈奴之间的冲突与和平,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问题。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大约在战国中期,匈奴已经迁居到长城以北。匈奴人擅长骑马射箭,民风剽悍,在秦朝末年,头曼单于开始统一各部落,建立政权,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头曼单于建立了刑法和监狱。他总是四处掠夺,发动战争。他下令战争俘虏尽归获者所有,战俘变成了自己的奴婢,所以作战时,匈奴士兵人人争先,残酷凶悍。头曼单于成了一个富有侵略性、掠夺性的、野蛮的奴隶制军事贵族统治集团的头子。
头曼单于把匈奴的国家统治机构按军事系统进行编制,在手下设置了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共二十四个长,大的率数万骑,小的领数千骑,都是单于的直接臣属,单于意即伟大的天子,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他的统治中心在阴山下的头曼城(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汉朝和匈奴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汉朝实行的一种妥协政策。汉朝因为刚刚建国,国力空虚,所以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求得北方暂时的平静,目的是维护其新生的政权。
汉初一直到文景时期,共有六七十年的时间,这时的汉帝国正处于恢复时期,国力虽逐步强大,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又推迟了匈奴问题的解决。匈奴得到汉王朝大量的财物后,仍不满足,总是弯弓勒马威胁着南方的富邻‐‐汉帝国。
由于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期,汉朝的国力得到恢复,为大规模战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汉武帝在对匈奴关系上,逐步摆脱了前几位皇帝时的被动局面,在两者关系往何处去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主动权。他根据匈奴上层集团多次政策变动,相应地做出了反应。汉武帝逐步地从汉初的和亲政策转向了大规模的自卫反击和军事惩罚相结合的战争政策。
汉武帝刚刚即位为皇帝的几年里,对匈奴的背信弃义、违约犯边的作法投去了关注的目光。当时匈奴单于是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他继承了其父老上单于和其祖冒顿单于贪婪的本性,加重了对汉朝北部的侵扰。
汉武帝并没有因此做出强硬的反应,主要是以武力抗争的条件并不成熟。当时汉景帝刚刚驾崩,国内尚待稳定,汉武帝需要有个过程来熟悉军政大事,而且黄老无为的思想还占据着大多数统治者的脑子。他们不愿因为战争而使国家穷敝,因此主和的呼声在大臣们中间响成一片,没有人支持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虽有心以武力来换取北部的和平,但是他刚即位不久,权力并没有真正高度集中到他的手里,他受到了来自宫中和朝廷上不同程度的制约和束缚。
汉武帝还清楚地看到,尽管有匈奴侵扰中原,但匈奴贵族贪心汉王朝的财物,还维持汉匈和亲,经常来往长城下,进行边境贸易。鉴于这种形势,汉武帝暂时没有、也没有办法改变传统的和亲政策,而是顺应时代大潮,重新申明原定的约法,发展两国间的关市贸易,增加往匈奴方面供应财物,以求得边境的暂时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