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晋文公姬重耳,后来见着了介子推与其母葬身火海之遗体,为哀悼介子推,便是下令晋全国,介子推被焚的农历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禁食,寒食。
从此形成了华夏古代一个着名的节日“寒食节”。
再后来,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了的山林坡上,那棵被烧死的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乃是介子推所化,便赐柳树名为清明柳。他还下令,要求晋国百姓,家家户户门上挂上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以此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日,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祭祀。
自然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了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自家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而每年清明节,人们不仅在房前村后溪畔河埂边栽柳,而且青年男女相约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是柳环。当时有句民谣“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介山上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是晋文公下令焚林时,山中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于子推周围,用躯体替其遮挡烈焰炙烤。后来晋人感百鸦之功德,于此筑起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而寒食节,本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时,这一天要禁火,晋国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就是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这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只吃冷凉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时间,渐渐减少到只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食,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再后来,人们就常常在寒食节,祭祀纪念自己死去的亲人。寒食节也就与清明合为一节了!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由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这一天,恐再生火,毁了介子推之身。又在介山,修建起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于他,文人雅士常于寒食期间,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所出名作更是不胜枚举。
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了华夏数千年来,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而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子推民间封神,即是英毅圣王。
天禧元年(1017年)宋朝皇帝,宋真宗,感念介子推之精神,特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大火焚死之地。
介庙周围,原来本是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被人们称为“神林”。
很是可惜,日本鬼子侵华时期,当1942年那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鬼畜牲口恶行所燃之战火焚毁殆尽,仅存下偏院一处残存。但介子推“精忠纯孝”的精神,流传在民间,千古不会灭。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来。元时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她乐善好施,出资在莲花山下,修建了舍药院,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并供奉上了绵山介子推的神灵,以保佑人众。
这一天夜里,药院中忽闻得人语响,马嘶鸣,有人隔窗闻音,便声问外,得答曰:“介神驻兵”
翌日,众人起,见院内石上,竟留有马蹄印,随后众人将所见所闻流传开,便是将舍药院,改为了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
介神行宫中,现存有元代大元国,延佑四年皇帝御书“石鼓殿”大牌匾。行宫殿内,塑有介子推与其母的巨像,墙壁上绘就了三十二幅,介公推平行藏图。
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这“石鼓神祠”也由此得了名,且传名于天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黄庭坚
喜欢成道天书请大家收藏:(www。qbxs。cc)成道天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