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成道者免费 > 第246章 无所取求(第2页)

第246章 无所取求(第2页)

当重耳吃了人肉野菜汤食后,恢复了往日生机。而当他知道,所食之汤食,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来的肉时,重耳大受震撼与感动,声称若有朝一日,自己做了君王,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一个难能可贵之人。

然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之后,重耳得以回国,一下子从一个逃亡者,变成了手握大权的晋文公姬重耳。

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他便出兵勤王去了,“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又有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无须赏赐他人。

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于自然,没必要得到什么奖赏,并以接受这种奖赏为耻辱。而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介子推无视且不屑与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同论,他不管他们是否错误。自己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生出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欲求。有的,只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觉得他们吃相难看,难以为伍。

当时,还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入耳的话,道德绑架,也来向重耳请赏。

介子推因此很是气愤,他觉得小人充斥朝堂,晋室乌烟瘴气一片,进而隐居到绵山中,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后来,介子推不肯受重耳之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晋城宫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做了忘恩负义事,赶紧派出亲信之人,召介子推入宫受封,这才知道,他已隐入了绵山中。

晋文公便亲带了千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他。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到介子推踪迹。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反正不知是怎么想的吧!便下令在绵山三面,放火烧山,独留一面,使介子推能下。

然,火势在绵山周围绵延数里,三日方才熄灭,介子推终究是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骨,报以重耳。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了好一阵,然后安葬了其母子的遗体。

那时,众人寻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处,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放着。便掏了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血书。

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见了衣襟血书,读了血诗,更是悔恨不已,便将此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到晋王宫中,又命匠人来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叹息道:“悲哉足下。。。”。

自此之后“足下”一词,便成为下级对上级或是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一称呼来。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又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众人行至介子推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般。他敬重地走到老柳树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自己头上。

作为春秋时期的贵族,介子推的一言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却体现出了正人君子之正道大义。

介子推的个人行为,看似忠君,实则是爱国,后世儒家评价其,必为“忠君之典范”。故而介子推,成为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正人君子的精神渊源。

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轻慢。以至于后世有人,不明其德,将其之正行义为,定义成了迂腐愚昧,是错误的非人之举。殊不知,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乃是华夏众多有志之士那独立精神的体现。

国人多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精神,由此孕育和造就了华夏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不朽脊梁。

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以及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之举,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者,久远承传之美德体现。

在介子推身上,蕴含着对国的深沉赤诚,赤子爱恋国家之情。

那时,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之根本,是他笃信,爱之晋国,须爱之重耳的自然表露。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而后来人为此,造就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于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