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的饮食逐渐发生变化。顺、康两朝逐渐改变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等为主要原料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从各种肉类整治、洗净后切成大块煮、炖、蒸、烧、烤等熟制、用大盘大碗盛装,到食品多层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装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国传教士张成一行抵京。玄烨在畅春园热情款待远道的客人,赐给他们的食品有&ldo;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rdo;,有&ldo;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rdo;。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玄烨邀请传教士们一起过年。除夕晚膳又赐给他们&ldo;年饭&rdo;十二盘菜肴,二十一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族&ldo;简单&rdo;的烹制方法,使清代宫廷饮食在&ldo;质&rdo;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的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清代宫廷饮食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乾隆在位(1735‐1795)期间,清王朝经过了近百年的统治之后,正是鼎盛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最高数字,达到六百余万顷。粮食富足,加速了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社会财富大量积聚,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盛一日。皇帝居于封建统治的最高层,饮食服御,豪华奢丽,达到惊人的地步。宫廷饮食不仅打破了&ldo;关东货&rdo;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在饮食结构、烹饪技术上都得到改变。首先是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易患重病。因此乾隆帝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前代定制的宫廷制度中一些未成系统的条文加以修订。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国朝宫室》中对宫廷饮食的等级标准及其份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后、妃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标准。皇帝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的妻妾。皇帝、皇太后、皇后享受最高标准的饮食,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包括菜肴、小菜、饽饽、粥、汤及干鲜果品);每天用盘肉十六斤、汤肉十斤、猪肉十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蔬菜十九斤、萝卜(各种)六十个、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青酱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妃、嫔等按照等级相应递减。皇贵妃、贵妃食半份膳(是皇帝的二分之一)二十四品,妃以下食半半份膳(是皇帝的四分之一)十二品。
清统治者&ldo;王天下者食天下&rdo;,对全国各地的贡物,则是有选择食用。皇帝御膳的主食‐‐五谷杂粮,专用东北的粘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铃铛麦,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苡仁米,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恩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直隶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在北京一地仅选用玉泉山、丰泽园、汤泉三处交的黄、白、紫三色老米。再有,清宫的御膳机构逐步健全,每日的饮食不仅是为了饱腹,还依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食应节食品:冬至馄饨,上元元宵,端阳粽子,中秋月饼,重九花糕……都以宫廷特有的原材料制作,在色、香、味、形上追求吉祥富贵,渲染皇家富豪的气派。
第三部分
第60节宫廷饮食的管理机构
清代宫廷饮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内务府和光禄寺。内务府是管理皇族事物的总机关,其属下的&ldo;御膳房&rdo;、&ldo;御茶房&rdo;、&ldo;御茶膳房&rdo;是专门管理皇帝及皇室饮食的机构。皇帝的御膳房每日需要的米、面、菜、糖、酒、醋等物,由内务府属下的&ldo;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物处&rdo;管理。御膳房所用鸡、鸭、猪等肉类物品,主要由内务府支出四万两银购买,其中内廷每年约用两万两千余两银,则由光禄寺按季向户部支领发给;鲜鱼由掌仪司买办。其中直隶进奶猪、乳羊、鸡、野鸡、鸭;崇文门每年春暮进黄花鱼,十月进银鱼;直隶保德州天桥峡每年冬季进石华鱼;山东进麒麟菜、海带、紫菜、吉祥菜、鱼翅;山西进石花冰鱼、鲥花鱼;两淮进风干猪肉、糟鹅蛋、糟鸭蛋;湖广进银鱼干、虾米;江西进虾米;外藩蒙古进熏猪、鹿肉干;长芦盐政进猪、羊、鸡、鸭、花鱼等。
皇帝每日所需蔬菜由内务府支银购买。每年各地还要向宫廷进贡酱菜及地方特产,有山东进扁豆、凤尾菜;浙江进酱菜、杭州菜;江苏进各色小菜;福建进闽姜。为便于贮存并保证蔬菜等食品新鲜,紫禁城内设有五所冰窖,共藏冰约三万块。
按照满族的传统习惯,皇帝每天有早、晚两膳,早膳多在卯正,有时推迟到辰正(早六时至八时前后),晚膳多在午、未(十二点至午后二点前后)。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如临时需要饮食,则随时传进。到夏、秋两季,早、晚膳则要提早半个时辰。清代皇帝用膳有固定时间,无固定地点。吃饭的地点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寝宫或活动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后的皇帝都以养心殿后殿为寝宫,在养心殿正殿批阅奏章、召见臣工、处理政事。之后,经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膳。无论皇帝走到哪里,身边总有几个专门负责&ldo;背桌子&rdo;的侍从。只要皇帝想吃饭,一声&ldo;传膳&rdo;令下,背桌子的侍从立即将三张膳桌一字摆开。负责皇帝日常饮食的御膳房,坐落在养心殿迤南,是与养心殿相邻的南、北两座大院。养心殿周围的重华宫、咸福宫、建福宫等都做过乾隆皇帝的餐厅。传膳太监手捧膳盒,从御膳房到皇帝传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鱼贯而入,把御膳房早已准备好的饭、菜、饽饽、粥、汤等逐一摆在长长的膳桌上。长桌摆满,意味着御膳已齐备,膳房首领太监,请皇帝进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