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到了后来,大家觉得这样遮遮掩掩的好像没有意思,我又不怕金镛来找我算账,那就实名的出版吧。
于是,金镛这个名字,才陆陆续续的被人们知晓了。
等到90年代,香江的出版社和内地谈判正版金镛小说引进的时候,其实全国早就充斥着数十个版本的金镛小说,该读的人基本上都读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金镛小说的销量当然不会太好,据说金镛还为此很是不高兴。
他和斯皮尔伯格其实是一类人,拿起笔或者导演话筒,他们就是艺术家,放下了之后,他们就是再正儿八经不过的商人。
眼看着内地起码有几千万册、上亿册的自己小说在流传,但自己却收不到什么版权费用,你说商人金镛会不会生气?
但是呢,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那个年代,人们真的没钱买动辄几十上百元一套的正版小说,只能去买便宜的盗。版,或者根本不知道是盗。版,就买了。
在盗。版小说的帮助之下,金镛的名字在华国的三四线城市,都是如雷贯耳的。
有了如此深厚的底蕴,在以后,金镛的每一部电视剧电影的改编,都能获得超高的人气和收视率,这可就给拥有完全影视版权的金镛,带来了海量的财富。
相比起出版书籍的版税,这些可以反反复复的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有游戏等等,利益可是大得多了。
金镛也就是靠着这些版权收入,年收入过亿,称得上是最赚钱的文人,倪框比起他来,真算不得什么。
至于说后面金镛武侠剧改编的1元钱版税,那就是噱头了。
因为这一块钱并不能代表什么。
他这一部电视剧是一块钱,不代表所有的都是一块钱,对不对?
他这一部电视剧现在这一版是一块钱,下一版的,也不一定是一块钱,对不对?
他这一部电视剧华国内地的版权是一块钱,但不代表宝岛、香江、新加坡等等地方的版权,也是一块钱,对不对?
2015年之后,文学界都说什么IP概念,但人家金镛20年前就把IP概念玩得出神入化了,寻常人根本比不了。
只不过现在呢,金镛却还没有日后的意气风发,他声望最高的时候,真跑到华山去搞个华山论剑,结果惹得一大堆武侠迷疯狂。
相反的,金镛还有点郁闷。
“阿俊啊,你说内地的那些出版社是怎么的?为什么跟我连招呼就不打,直接堂而皇之的把我的小说印刷出版了呢?最关键的是,他们落的都不是我的名!”金镛指着桌上的一叠小说,苦笑着对殷俊道。
这是前几天,一个朋友去华京的时候,在星华书店转了一圈,就买了一大堆盗。版小说回来,拿给了金镛。
金镛老早就梦想着自己的小说能进入内地,让父老乡亲们看看自己的成就。
可他期待的不是这样的局面啊。
即使是内地现在再怎么的穷,再怎么的困难,你们跟我说啊,我版税收少一点也行,但你这样国家的书店公然贩卖盗。版,而盗。版书还是同样的国有出版社印刷的,还有天理么?
气不过的金镛,便找了殷俊过来。
他知道殷俊和内地的关系好,这是拐弯抹角的让殷俊帮忙呢。
殷俊和金镛自然是打了不少的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