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泽,《山海经》、《淮南子》等史籍中称其为“大泽”、“西海”。
先秦时期,匈奴居延部落游牧于此,故名“居延泽”,也叫居延海,意为“天池”是也。
它,是华夏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
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流经数郡,达1600余里后,最终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两片戈壁洼地,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总称居延泽。
居延泽,在人们的眼中,实在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湖泊。
因为即使是这里经常出没的牧人,也很难准确的说出它确切的位置和形状。
它,很飘忽!
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
又过一段时间,它可能又会出现在沙漠的西边、或者是北边。
但它大体的形状,相对固定。
狭长弯曲,有如一轮新月,异常优美。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称其在汉时称其为居延泽,在魏晋时称之为北海。
而在大隋的所有国家舆图中,根据文帝回归文化正朔的旨意,重新将其名之为居延泽。
居延泽,生长着大量肥美的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
北方来的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徙鸟,也常常此做为中途栖息的地方。
四月时候的居延泽,冰盖已经消融。
淡绿色的水面,波光粼粼,异常清爽散淡。
绿草,小鸟,凉风,绿水……天高云薄。
这里,好一派沙漠绝唱的异世界景象!
一鼓作气的李二商队,经过几次短暂的停歇,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居延泽西北处休整。
这里,是一处隐秘而又普通的所在。
这处地方,不大,是一个专供南来北往商旅打尖、休息的大车店。
这个圆形的偏僻小坞堡,全是用外边运来最普通的柴木砖石搭建。
老榆木,板砾石,鹅卵石、酸泥……
坞堡外观,相当普通,低矮,木石裸露,四面透风破败,光秃秃的没有一片瓦。
外人一看,这就是一个久经居延泽沙尘、水汽、疾风照顾的老物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样西北沙漠坞堡式样的大车店,在飘忽不定的居延泽湖畔周边地区,非常普遍。
这也是居延泽地区,最为常见的对外经济实体和生存单元!
它,既能抵抗小股的马匪和突厥人,又能接待南来北往的行商旅客。
生活在里面的居民,有的是世代长居于此的渔民、隐士,有的却是不知从哪儿浪荡来的流人、浪子、亡命徒……
当然,在靠近居延泽南边的沿岸,在这样的所在里生活着的最多居民,是那些戍边防人的家属!
居延泽,偶尔也会有查户编籍的举动。
一会儿是大隋的戍边千户校尉,一会儿是北边的东突厥的居延海伯克。
他们,也就是来走个流程,目的就是捞点外快……
和大隋朝前些年不同,这时候的居延泽地区防务和郡地管理,都很是废弛了。
戍边官军,大多退后到巴丹吉林沙漠以南福禄城附近的长城沿线一带。
那,相隔着一整个巴丹吉林大沙漠,距之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