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派人仔细勘察过,这里自然条件优越,但生产规模极小,工具设备简陋,仅仅停留在小家小户的小作坊状态。
此时的盐,什么价格?
开皇年间,一斗盐,差不多十五文,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杨玄感造反前。
随着大隋造反事件日趋频繁,盐业的制造和运输成本上升。
京师一带的河中潞盐,其价上升到一斗五十文,五年前还是二十文呢!
这时的盐,主要是用铜铁锅蒸煮的方法造盐。
人工、柴薪、器皿等制造成本,是盐价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现在大隋煮盐的成本,一斗大约是五文。
而其他暴涨的部分,则是运输成本带来的溢价,当然还包括盐商的恶意抬价!
大隋的主要盐产地,最出名的有7处。
张掖郡删丹县(山丹),金山郡巴西县,巴东郡人复县,蜀郡阳安县,隆山郡仁寿县,黔安郡彭水县,河东郡安邑县(河东盐湖-潞盐)。
其中,删丹和安邑两处为池盐,其余五处皆为井盐。
可是按照阿布的前世记忆,大隋东部沿海地区,更应该是海盐的盛产之地。
量大管饱!
可是,搜影的人一番调查下来,连前面七处都加上,大隋势力范围内能提供盐的,也就14处。
大隋沿海,利用海水造盐者,几乎没有!
怪哉!
不过让人惊喜的是,自己霸占的流求双叶,就以盛产海盐闻名。
它的产量和销量,都还不低,竟然能占大隋整个食盐销量的7。14%!
巴西(巴西郡)、人复、阳安、仁寿、彭水5处,为井盐,占35。715%。
删丹、安邑、株鞠、焉香、女国5处,为池盐,占35。71%。
高昌、龟兹、潜国3处,为矿盐,占21。43%。
十四处,多乎哉?
呵呵!
不多也!
搜影的研究报告指处,隋朝的盐产地,比较前朝历史,的确有点少。
汉代,盐产地总数为49处。
魏晋南北朝,有食盐产地82处。
而阿布更是知道,前世历史上的唐朝,可是有食盐产地165处!
虽然唐史官是不以州郡计而是以县为单位计,所以很有作弊嫌疑,但的确数字和地点,多出好多。
多好看啊!
盛世繁华,可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大隋,你这是几个意思?
既不征税,又不开发,放着这么好的富国强兵的机会,真是浪费!
募兵制不是缺钱吗?
那咱们就想办法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