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中,还加入了许多阿布穿越时带过来的一些脑袋中的黑科技!
私货!
造船上,大量学习吴国、南北朝、大隋的航船制造技术,也加上了一些阿布这个二把刀的合理化建议。
比如采用“V”型船体、前高后底、整根樟木外龙骨、松木板、麻绒加油灰塞缝抹桐油防水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粟末地的远洋船,已经采用了大中华特有的一些造船技术独创发明。
首先,是披水板的发明使用。
这个装置,装于船舷两侧,逆风时下风侧放入水中,增加水阻减少偏航。
在帆、舵、披水板配合下,使海船能够在各个风向中平稳航行。
其次,是平衡舵的发明使用。
舵,在汉朝时早已经发明,主要用来控制船的方向,这个时代是由以桨代舵和桨形舵两种舵一统江湖。
平衡舵的出现,标志着船舵发展的成熟。
但能在粟末地的远洋和内河船上出现,完全是因为阿布的乱入。
这是一种绝对非时代性、跨越性、超前性的发明创造!
大中华古船的成熟平衡舵,按照原本的历史,一直要到阿布前世宋朝的时候才可能出现。
现在,粟末地的这种平衡舵技术,已经开始向三个方向演变。
一是适应内河船航行要求的“麻秧子船”所用的那种平衡舵;一是适应远洋船航行的体型大、设计精巧的不平衡舵;一是那种上半部分不对称、下半部分对称的半平衡舵。
第三,是开孔舵的发明使用。
开孔舵,就是在舵叶上开有数列菱形小孔。
舵叶两侧水流相通,从而在操舵的时候更加省力,而一点儿也不影响舵的效力。
最后,就是独创性的水密隔舱的发明使用。
这同样是伴随阿布而来的穿越技术。
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单个舱区。
这样就可隔开渗漏进水,不易倾覆。
同时,通过隔舱分装货物,利于配重,易于装卸,还能加固船体。
用帆上,也是中西结合。
中国的帆船史,始于夏朝。
对于帆的解释,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船》中。
“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吴国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有描述:
“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
大中华的船帆,是四角帆。
帆的材质,也不是软布,而是使用竹竿加强的“硬篷”,是一种独特的帆骨设计。
四角帆的操作技术相对简单。
因为四角帆固定在桅杆之上,只需要根据风力大小,来调整船帆的宽窄就可以。
大中国帆的类型,主要是撑条式硬帆,有长方形、扇形、上部扇形下部矩形的混合型三种,又称为平衡硬式斜桁帆。
在帆的使用数量上,有单桅单帆、多桅多帆。
像汉朝,就出现了三桅三帆、四桅四帆,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七桅七帆。
大隋时代,就是沿用的这些船帆使用技术。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