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起,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觊觎中原之地的温暖湿润和物产丰饶,经常将管涔山一带作为寇边入侵突破口之一。
因为地理的缘故,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欲南下打谷草,必走此地。
楼烦郡的管涔山余脉之楼烦关(宁武关),马邑的偏关(偏头砦、偏头关),雁门郡的雁门塞(后为雁门关),都是这一线最重要的关隘要道。
偏关,因有浊水作为天然屏障,北方骑兵只有在隆冬时节才可踏冰而过。
雁门塞,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虽然骑兵往往难以突破,但却因为太过孤拔而很容易遭到围困。
管涔山,依仗的是旁边的浑河和汾河,但因为皆是季节性河流的缘故,一旦进入枯水期屏障就消失了,所以草原骑兵常在此挥鞭南下,突入口内。
因此相比较而言,管涔山一带发生的战争最为频发,可谓烽火不息、厮杀最烈。
历代王朝,都曾在管涔山一带大修长城,以屏蔽塞内。
同时,各王朝还会屡次走出长城出兵,巡边耀威。
像文皇帝和广皇帝,就曾数次总此处发兵,出塞迎击突厥来犯,大破其众。
管涔山一带的长城,据搜影的勘探清查,已经发现有来自五个朝代的长城。
如战国赵长城,北魏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以及文皇帝和广皇帝兴修的隋长城。
要说管涔山一带,气候和风景享誉山西河东之地,的确是非常独特宜人。
这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很广。
平地山川之间,牧草遍地,禽兽出没,非常适合屯兵和狩猎。
在管涔山山顶,还有一颗天上明珠似的天池,周围环境清雅,气候凉爽,人迹罕至。
说实话,文皇帝和广皇帝,不在此处设立国家级狩猎和避暑胜地,实在是对不起大自然的恩赐。
两位皇帝共建的汾阳宫,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正所谓,因池而筑,环水精建;宫室台榭,殿宇楼阁;金碧辉煌,分外壮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面积,几乎占据了天池湖畔所有的山顶余地。
为了便于通行,从并州(太原)西北的天门山附近,修筑了一条长达三百里的绵延栈道,直通管涔山天池、汾阳宫、长城。
当年广皇帝自五原北巡回来,曾在汾阳行宫大宴群臣,庆祝突厥分化瓦解策略的成功。
那一年,长孙晟分裂突厥的大计全部完成。
那一年,广皇帝北巡塞外,陈兵耀武,受到都拔老爹射匮及所部奚、室韦、契丹等数十个部落酋长的热烈欢迎。
这之间,还发生了一件关于长孙晟让都拔“除香草”的经典故事。
原来,在长孙晟做为特使为广皇帝出塞打前站的时候,发现都拔迎接皇帝的营帐前后,杂草丛生。
于是就想要让射匮可汗亲自动手拔除,表演给各部酋长看,借以宣示大隋天子的高贵威重。
只见他手指帐前的杂草,说道:
“可汗,不一般啊,我知道这草的根,极香!了不得!”
射匮疑惑,于是就拔了一根仔细闻了闻,说:
“上使,您搞错了,这草根一点儿也不香!”
却听长孙晟接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