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食品安全问题时,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将食品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但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并非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使用方式与摄入量是否合规。
首先,即便抛开食品添加剂不谈,食品本身也难以做到绝对安全。就拿日常主食小麦来说,部分人群存在麸质过敏现象,食用后会引发身体不适;牛奶、花生、海鲜等常见食物,同样会让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表明,食品的安全性是相对的,与个体的身体特质密切相关。
再看食品添加剂,以食盐为例,它是一种提供咸味的食品添加剂,Ld50值(半数致死量)为3750毫克每公斤体重。这意味着在动物试验中,当摄入量达到这个数值时,会有50%的实验动物因无法承受而死亡。然而,人类每天都需要摄入食盐来补充身体所需,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杨白劳喝卤水身亡,可卤水在制作豆腐时却被用于点卤,成为制作豆腐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生动地说明,一种物质是否安全、是否有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入剂量。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哪怕是剧毒的砒霜,在合适剂量下也能够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在毒理学试验中,研究人员会用小白鼠得出NoAEL值(无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并取其1100成为AdI值(每日允许摄入量)。这意味着,人类哪怕终生每日都摄入这个剂量的某种物质,也不会产生可被检测出的毒性反应。各国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关于各种添加剂的用量指标都不会突破这条安全底线。所以,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有毒,并不等同于有害。
只要限制摄入剂量,就能够有效避免危害的产生;有危害的可能性也不意味着不安全,只要将危害风险控制在一定概率之内,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毕竟,世上本就没有绝对安全的事物。
然而,一句“科技与狠活”这样的流氓话,却搅乱了合法合规使用添加剂与违法超量超范围使用、以及造假欺诈行为的界线。
它营造出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情绪,破坏了国家标准的公信力,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为了自己带货而进行舆论炒作。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相信国家监管体系。国家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有着严格的流程,上市前严格审批,生产时实施生产许可制度,使用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制定了700余项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当我们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存疑时,应通过国家法律途径维权,而不是盲目相信自媒体带货博主,因为它们无法在真正出现问题时为我们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谢振邦,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