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3。妊娠3个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3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肩井等,均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一)晕针
1。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昏迷,猝然仆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初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素体虚弱、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也有的是因为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或因诊室内空气闷热、过于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患者发生此症。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退出全部已刺之针,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或温开水,即可恢复。不能缓解者,在上述处理后,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可采取现代急救措施。
4。预防主要针对原因进行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做好解释工作,缓解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且体位适当、舒适,少留针。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的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在整个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
(二)滞针
1。现象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在穴内捻转不动,发现捻转、提插和退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因疼痛或当刺入腧穴后,引起局部肌肉强烈痉挛;或行针手法不当,捻针朝一个方向角度过大,肌纤维缠绕于针体;或针后患者移动体位所致。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3。处理如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需做耐心解释,消除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或用手在邻近部位作按摩,以求松解,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针柄,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如因单向捻转过度,需向反方向捻转;如因患者体位移动,需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切忌强力硬拔。
4。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和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不可捻转角度过大,切忌单方向捻转。选择较舒适体位,避免留针时移动体位。
(三)弯针
1。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时的方向和角度,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提插、捻转、退针滞涩而困难,患者自觉疼痛或酸胀。
2。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且不正;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进针后病者体位有移动;或外力碰撞、压迫针柄;或因滞针处理不当,而造成弯针。
3。处理弯针后,不要再行任何手法。弯曲度较小的,可以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拔出;针身弯曲度较大的,可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将针退出;体位移动所致的弯针,先协助患者恢复进针时的体位,之后始可退出;针体弯曲不止一处者,须结合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次分段引出。总之,切忌强拔猛抽而引起折针、出血。
4。预防术者手法要轻巧,用力适当,不偏不倚。患者体位适当,留针过程中不可移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要防止受外物碰压。
(四)折针
1。现象在行针或退针过程中,突然针体折断,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有时针身部分露在皮肤之外,有时全部没于皮肤之内。
2。原因主要是针前检查工作遗漏,用了质量低劣或有隐伤之针具。其次进针后病者体位有移动;或外力碰撞、压迫针柄;再次是遇有弯针、滞针等异常,处理不当,强力抽拔;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强力提插、捻转,引起肌肉痉挛。
3。处理术者应头脑冷静,态度沉着。交待患者不要恐惧,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段隐陷。如皮肤尚露有残端,可用镊子钳出。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折面仍可看见,可用左手拇、食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之下陷,相应地使残端露出皮肤,右手持镊子轻巧地拔出。如残端没于皮内,须视所在部位,采用外科手术切开寻取。
4。预防针前必须仔细检查针具,特别是针根部分,更应认真刮拭。凡接过电针机的毫针,应定期更换淘汰。针刺时不应将针体全部进入腧穴,绝对不能进至针根,体外应留一定的长度。行针和退针时,如果发现有弯针、滞针等情况,应按上述方法处理,不可强力硬拔。
(五)针后异常感
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遗留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感;或原症状加重。
2。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
3。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
4。预防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一般病证,出针后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避免出现针后异常感。
(六)出血和皮下血肿
1。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出血;针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继而皮肤呈现青紫、结节等。
2。原因出血、青紫多是刺伤血管所致,有的则为凝血机能障碍。
3。处理出血者,可用棉球按压较长的时间和少施按摩。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引起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4。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病位,避开血管针刺。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并嘱咐患者不可随意改变体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