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中医学考研要考哪些科目 > 第三节 毫针刺法(第3页)

第三节 毫针刺法(第3页)

(3)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防止弯曲(见图9-31)。此法适于长针深刺。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多用于腹部穴位的进针(图9-32)。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1。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2。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3。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4。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5。jpg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见图9-33)。此法多用于皮肉浅薄处,如面部穴位的进针。

2。单手进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见图9-34)。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3。管针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三)针刺角度与深度

1。进针角度指进针时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与针刺要求,合理选择针体与表皮所形成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图9-35)。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6。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7。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339841155339841220920140822150736images128image18。jpg

(1)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2)斜刺法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肤。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如需避开血管、肌腱时也可用此法。

(3)横刺法又称沿皮刺、平刺或卧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

2。针刺深度是根据腧穴部位特点和病情需要,在针刺得气取得疗效的前提下,结合患者体质、针刺时令等因素,正确掌握针刺深度的方法。必须指出,针刺深浅应该正确掌握,以确保安全而取得针感为原则。

(1)依据腧穴部位定深浅一般肌肉浅薄,内有重要脏器处宜浅刺;肌肉丰厚之处宜深刺。如头面、胸背部及四肢末端腧穴当浅刺,腰背、四肢、腹部穴位可适当深刺。即“穴浅则浅刺,穴深则深刺”之谓。

(2)依据证候性质定深浅热证、虚证宜浅刺,寒证、实证宜深刺。表证,可浅刺以宣散;里证,宜深刺以调气。

(3)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一般病在表、在肌肤宜浅刺,在里、在筋骨、脏腑宜深刺。

(4)依据体质定深浅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深刺;消瘦、虚弱、肌肉脆薄者,宜浅刺。成人深刺,婴儿浅刺。

(5)依据时令定深浅一般是“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

(6)依据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针刺后浅部不得气,宜插针至深部以催气;深部不得气,宜提针至浅部以引气。

针刺深浅应确保安全,在各穴深浅分寸的标准范围内掌握,防止损伤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

(四)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的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有两种。

1。提插法提插是针刺过程中行针的一种基本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动作,即针体在腧穴空间上下的运动。

进针后,将针从浅层插至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前者为下插,又为按、推;后者为上提,又称伸、引。下插与上提的幅度、速度相同,均不分层操作,如此一上一下均匀的提插动作,是为提插法。提插幅度大(3~5分),频率快(120~160次min),针感即强;反之,提插幅度小(1~2分),频率慢(60~80次min),针感相对较弱。

提插作为基本手法,指力要均匀,提插幅度一般以3~5分为宜,不可过大。同时频率也不可过大。肌肉浅薄的穴位,用提插宜慎,一般用捻转法代替。

2。捻转法捻转是拇、食指持针,捻动针体使针左右均匀旋转的手法。

作为基本手法的捻转,即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用拇指和食指持针,并用中指微抵针体,通过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而使针体转动。

捻转时,拇指与食指必须均匀用力,其幅度与频率可因人而异。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小(180°),频率慢(60~80次min);患者体强,对针刺不太敏感者,捻转幅度大(360°),频率快(120~160次min)。

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应该控制在360°以内。具体情况根据治疗目的、患者体质及耐受度而定。捻转时,切忌单向连续转动,否则针体容易牵缠肌纤维,使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时的困难。手法也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左转与右转之间有停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