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升降相因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胃主降,把初步消化的食物下传小肠,糟粕下传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如《临证指南医案》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的是“清”,胃降的是“浊”,虽方向相反,但作用却相互促进,相反相成。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
(3)燥湿相济脾为脏属阴,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腑属阳,故性喜柔润而恶燥。故《临证指南医案》卷二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燥湿相济,阴阳相合,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饮食水谷才能正常的消化吸收。
2。病理方面脾与胃,因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反相成,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输布及糟粕的排泄。故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而致脾胃同病。
湿邪困脾,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常见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腹泻,或恶心、呕吐、食物不化等症;若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而见食欲缺乏、脘腹痞满、泄泻。
(四)肝与胆
1。生理方面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两者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脏腑阴阳表里的关系,所以在功能上密切配合。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两者共同合作使胆汁排泄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反之,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古有“肝胆同主疏泄”之说。
2。病理方面肝与胆常相互影响,形成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可见口苦、胁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肝胆湿热,则可见胁肋胀痛、口苦、黄疸。
(五)肾与膀胱
1。生理方面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两者密切相连,又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关系。肾司开合,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故在水液的代谢方面,膀胱的气化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膀胱开阖有度,尿液方能正常地贮存和排泄。
2。病理方面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可出现小便不利、癃闭或尿频、遗尿、尿失禁等症;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三、腑与腑
1。生理方面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中,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进行初步消化后,下传于小肠,同时胆排泄胆汁于小肠,助小肠进一步消化;小肠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使清者经脾的升清作用,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浊者,即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经胃的降浊下传大肠,通过大肠的传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多余的水液,经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三焦在整个的饮食物消化过程中,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又是气化的场所,推动和维持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废物排泄的正常进行。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需六腑通过传化水谷的功能不断受纳和排空,虚实更替,宜通不宜滞,其中一腑传化受阻,都足以影响整个饮食物的传导,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之说。
2。病理方面六腑的病变以壅塞不通为多见,且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胃火炽盛,消灼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使大便秘结不通;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浊气不降,亦可致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胆失疏泄,常可犯胃,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又可导致胆汁外溢而见黄疸;小肠实热,可移热于膀胱,而致小便的灼热涩痛、短赤等。
知识拓展……
腑病以通为补
这里的“补”,不是用补益药调补脏腑,而是恢复六腑之“通”、“降”的功能。这是由六腑宜通不宜滞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且六腑的病变,多表现为传化不通,若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恢复其自然状态,则病亦自愈。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藏象奇恒之府肝肾同源心肾相交三焦
2。试述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表现。
3。简述六腑的生理功能。
4。简述五脏的志、液、体、窍之所在。
5。如何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
病例探讨
1。李xx,女,50岁,教师。患者近半年来,时觉头痛头晕,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腰膝酸疼,口干口苦,难以坚持正常工作。且月经周期紊乱,多后延,量少。查舌质嫩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阴,降火除烦。
方药:知柏地黄丸,1次1丸,日2次,饭前服。并嘱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多参加文体活动,调整心态。2周后症状缓解。
2。王xx,男,50岁,工人。3年前,喝冰啤酒后,出现急性腹痛,自喝热红糖水缓解,以后常因食凉饮冷而发作,经注意饮食、热敷等可愈。5天前又作,用以往诸法,痛不解。现腹胀痛,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欲缺乏,四肢不温,体倦乏力,大便溏薄。查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辨证:脾阳虚证。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止痛。
方药:给予附子理中丸,1次1丸,日2次。同时针刺中脘、天枢、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等穴,并灸之。3天后,腹痛腹泻愈,前后治疗月余,1年内未复发。
3。赵xx,女,19岁,学生。2周前,因琐事与同学争吵后,自觉头晕胀痛,急躁失眠,并渐感胸胁**胀痛,晨起口苦,月经期前,量多质稠,便干溲赤。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郁化火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日1剂。并嘱饮食清淡,忌辛辣。连服5剂,基本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