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户部一分钱都没有挪用,采购时甚至特意留意了。
蔡京特意叮嘱下边干活的人,要彰显出官家对将士们那一片拳拳爱心。
这样的宣传,榜样作用很明显,很多官员、富商,甚至还有一些百姓都捐赠了钱财和物资。
最关键的一点,这些东西一旦捐赠出来,报纸上都有具体数字。
就算有人想要在这中间动手脚,都不敢。
赵佣很放心,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尝试非常好,也非常成功。
苏轼是个大忽悠,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对这些事轻车熟路。
做官,苏轼不行,做人呢,马马虎虎,至少不害人。
但要说诗词歌赋,大宋超过他的,确实没有几个。
一张报纸被他玩出了花活,赵佣算是找对了人。
据听说,朝堂的报纸一出世,就被大加赞赏。
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甚至是富商,都认为报纸有三个最大的用处。
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朝堂所有的政策都宣传下去了。
就算是地方官员不愿意,一个县城也有几十个人知道,想要完全隐瞒做不到。
比如,新法中,对于服劳役有明确的规定,每家每户怎么算,都是摆在面子上的,就算是地方官员做手脚,也只能是私私密密做一点。
商户也是一样,不管是税收还是劳役的抵缴都有明确的规定。
还有就是,报纸成了大宋学子的最爱。
苏轼整整用了三个版面放在了文字这一块,诗词经常有。
最好的就是文章,对书经的理解,拆题思路等等。
明年就是会试之年,今年则是乡试,学子都在准备考试呢。
报纸上写出这么多好文章,学子们终于有了学习的地方。
不像以前,还要偷偷摸摸的准备一下主考官的文章来揣摩。
苏轼一开始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让他做什么皇城司副使。
后来还是弟弟苏辙提醒了一句,皇城司打探消息很在行。
苏轼一下子明白了,确实是好事,报纸总不能一直写诗吧。
按照官家的说法,最好有点新闻。
所谓新闻,就是各地发生的一些新奇事物。
这下,苏轼有干劲了,皇城司的探员这下有事做了,几乎天天在外面跑。
确实辛苦,但相比于以前,可好过多了,不难做。
“怎么,苏卿,你想说什么事情?”
报纸办得确实不错,已经超出了赵佣的预期。
朝堂上,赵佣还是愿意给苏轼站站台,多表现一下。
“回禀官家,臣确实有个小事需要官家定夺。”
“说吧。”
“臣这个主编,办的是官家的差事,身上也有官位,只是臣下面的那些官员,还没有章程,不知怎么办才好?”
苏轼做主编,是赵佣亲自指派的,甚至都没说什么官位。
没人知道主编是个什么东西,到底按照什么级别来定。
不过,苏轼身上有大学士的名头,又是翰林学士,做过礼部尚书,这些加起来,不用说,别人也明白。
但是下面做事的人不行呢,都是临时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