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Pinwenba.com1。曾棠埭。中医学概论。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廖福义。中医医学基础。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段富景。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李莉。中医药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韩贵清。中医学。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7。李家邦。中医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唐方。中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9。朱文锋。中医诊断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沈雪勇。经络腧穴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1。陆寿康。刺法灸法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2。于天源。按摩推拿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13。潘年松。中医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4。郑洪新。中医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何晓晖。中医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6。印会河,童瑶。中医学基础理论。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7。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18。苏树蓉。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9。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0。周少林,李向荣。中医学基础。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1。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2。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3。何晓辉。中医基础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4。王玉川。中医养生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5。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6。王琦。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7。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8。李家邦。中医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9。明广奇。中医学基础。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0。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1。姚军汉。中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3。王德敬。经络腧穴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4。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5。周仲瑛。中医内科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6。王永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内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7。赵尚华。中医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8。李曰庆。中医外科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39。谭新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0。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1。中医妇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妇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