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也是读过无数本小说的人,写文言文不行,写白话本还是可以的。晏时玥写了一个名叫“燕寻道”的人,他自小读书敏速,本来可以考科举,却在无意中认识了一个游侠儿,然后受其影响,学了功夫,然后就一心想当游侠儿。然后燕寻道天份极好,学的也极好,但是家中父母仍旧在士子面前抬不起头来,商人吃香喝辣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吃糠咽菜,同时家人在农田中操劳的时候,他正四处行侠仗义……匠人可以帮忙打家具修补房梁,而燕寻道,不但帮不上忙,还在练剑的时候将墙壁都扎的千疮百孔。总之就是对比来写。先写燕寻道多么多么厉害,招式多么多么的酷炫,又侧面写其它人,让读者深刻的感受到他有多么不负责任。然后燕寻道终于学成功夫,行侠仗义。先扬,写了许多他的“义行”,都写的无比的振奋,无比的叫人向往。后抑,笔锋一转,写了一些背后的故事。例如,他看到一个恶少当街强抢民女,于是教训了恶少,并逼他立誓不再做坏事。但当他扬长而去之后,民女一家并不能搬走,于是全家都被恶少对付……又例如,他看到一个青年欺凌一个老者,老者求饶也不肯放过。于是他打断了青年双腿,为老者悉心救治,却没想到,这老者根本不是好人,青年的弟弟就是被他害了,他这么一干涉,然后老者再次打败青年,霸占了家产。种种。总之故事发生的时候,看的多么振奋,多么神往。当故事背后的“真相”揭开的时候,就有多么茫然,会生出“难道他做错了吗”的想法。然后,燕寻道在江湖上闯下了诺大的名号,甚至成了武林盟主,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就在这时,燕父去世,他回乡奔丧,一路走回来,却发现他之前做的“好事”全都没有好结果,回乡之后,更是发现,他的家人也在他的忽视之下,处境艰难,苟延残喘,甚至燕父根本不愿认这个儿子。他迷茫问苍天。然后此时,又遇到了当初引他入道的游侠儿,游侠儿如今残了两条腿,却受人敬仰,他给他讲了他前半生的肆意,与后半生的改变。他选择,“发现人间不平事,告知人间管事人”,也就是说,把所有事情告官。然后他再明里暗里,协助官员,全始全终,把事情解决,恶人得到惩罚,善人得到庇护。他道:“天以正道治鸿蒙,帝以律法治天下。”他说他找到了正途。然后燕寻道表示,我也找到了。他就一路走回去,艰难的把所有他自己造的孽,全都尽全力弥补了。然后他就去参加武举了,然后得了武状元,帝赐他号“正道”。他从此走上正途,为民做主,也带着家族兴盛起来,家人也都原谅了他……等等。非常的主旋律,又红又专。故事非常长,分了三部分。她写累了,就她念,叫霍祈旌写,或者微欣写,下了船就在车上车,反正等圣驾到徐州时,她终于写了个差不多。然后又写了一个请开武举的折子,叫人一起送去给了明延帝。她也累了,倒头就睡,足睡了两天一夜,直到女学年糕也很奇怪,双手抱着她爹的脸追问:“爹爹,不看花花了么?”“不看了,”霍祈旌想了想,笑着低头,跟他闺女抵了抵鼻尖:“带糕糕去刚才经过的小河里抓鱼。”然后就抱着闺女大步走了。晏时玥:“……”所以就说啊,什么高冷啊什么冰山,纯粹都是因为人不对。这不,小棉袄一上,连媳妇都忘了。于是一行人真的就回到了刚才经过的小河里,霍祈旌不怕冷,直接脱了外袍下河,晏时玥给儿子闺女一人编了个草筐,基本上只要有鱼,霍大侠一弯腰就是一条,轮流抛进两人的小筐子,一边淡定的享受着儿女崇拜的目光……小孩子的欢呼和大笑声,隔着老远都听的清清楚楚。远远缀上来的萧棠枝:“……???”有点看不懂这家人的性情啊!这也太不拘小节了吧?几日之后,《寻道》第一部上市,住在客栈里的萧棠枝,被晏时玥差人送了一本。第一部是从燕寻道放弃仕途,踏上江湖路开始,然后到他初学成,行侠仗义,种种“义行”结束,停在了最意气风发之时。这些情节,其实是很有争议的,放弃仕途,踏上江湖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和对外人的“侠肝义胆”,这些全都是冲突,都会形成争议。有争议才有话题,才有热度。书迅速在各地书局开始售卖,说书人当然也要安排上,在这个娱乐生活十分困乏的年代,要让什么火起来,真的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效果比想像的还要好,于是晏时玥传令,从商部抽了人手去北方书院,为那些大儒们配眼镜,同时……顺便带去这本书,抛砖引玉,让这些书院的人,没事儿可以多写一点这样的白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