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其实相如也没做什么,&rdo;汉武帝解释说,&ldo;他就是个眼光更好点,早就看出来朕,本非如尔等这般不过是凡夫俗子!司马相如早就知道这些,所以他死前留书,央求朕去泰山封禅。封禅,就是效法秦始皇,向天上的神仙报告自己在人世间的非凡业绩。
&ldo;封禅的目的呢,也很简单,就是暗示天界的神仙,该接自己回去了。你们好端端地在天界享福,却让老子下凡来替凡人操劳。朕已经把该干的活,全都干了,尸堆如山……不对,是生民仰承天子洪恩,日日夜夜叩谢圣明。朕在人世间的事业,已经超越了古往今来任何一任帝王。朕在这尘世间已经没什么工作要干,朕就是想回家,回天界看望看望自己在天上的仙女老婆。朕就这么一点点的小要求。
&ldo;传旨,命儒臣制订封禅礼仪。&rdo;
这道旨意一下,儒臣们顿时如泥坑里的蛤蟆,呱咭呱咭地争吵起来。每个儒臣都有自己的一套封禅礼仪,跟别人没丝毫交集。要命的是,这些全不挨边的礼仪规范,听起来都有点道理。而且儒臣们坚持,自己的建议来自于独家资料,是对秦始皇封禅规范的完美复制。
这事麻烦大了,只能提交陛下圣裁。
汉武帝说:&ldo;朕的成功,无法复制。尔等制作不出来正确的封禅礼仪,是正常的。因为你们都是凡夫俗子!凡人岂可仰望天界?
&ldo;所以你们根本不知道封禅礼仪,只是一味附和朕,胡言乱语罢了。这世上,唯一知道正确封禅礼仪的,就是朕呀。毕竟,朕是来自天界,终究要回归天界。对这些流程,还是记得一些的。&rdo;
&ldo;所以这具体的封禅礼仪,要由朕自己来制订,你们呢,能亲睹这天界规范的制订与执行,就够幸福八百辈子的了!
&ldo;传旨,御史大夫卜式,不学无术,不读书不识字,承担不了本职工作,现将其降为太子少傅,让他陪缺心眼的傻太子刘据去玩吧。&rdo;
霍光与金日磾相顾失骇。
霍子侯完了!
可怜这孩子,他才刚刚15岁呀!
正值青春年少,大好韶华。
可这般年龄的美少年,岂不是最适宜用来洗得白白净净,袒裎于神灵之前,向天界表达最虔诚的祭祀奉献吗?
朕和仙人有个约定
抵达缑(gou)氏城。
这里,就是公孙卿遇到云端中的天界之城,并发现仙人巨大足迹的地方。
武帝落车,扫了一眼跪在近前黑压压的当地官员,问了句:&ldo;都谁听到了?&rdo;
&ldo;我,他,还有他,他离得远,但也听到点动静……&rdo;当地官员们互相指来指去,汉武帝居高临下俯视着这些杂碎,在心里估摸着人数比例。最后满意地点了点头,&ldo;具体,是怎么个情形?&rdo;
官员们表情迷惘地说:&ldo;臣也说不大清楚,事情发生前毫无预兆,极其突然,就是有声音突然间从少室山中传来……&rdo;
&ldo;嗯,有声音从少室山中传出来,&rdo;汉武帝问,&ldo;能听清楚那声音说什么吗?&rdo;
众臣懵懵懂懂地道:&ldo;听那意思,是那声音在喊&lso;万岁,万岁,万岁……&rso;感觉后面还有句……这是山中声音的原话,不是臣欺君……&lso;万岁到哪儿嗨去了?怎么没见到你&rso;……不能确定是不是这么个意思。&rdo;
汉武大帝叹息道:&ldo;这是朕昔年在天界时的老友,嗯,朕和仙人们应该是有事先约定的,约好在这少室山见面。难怪这些日子朕忧心忡忡,急不可耐地往这少室山赶,总感觉好像有点什么事儿。唉,想不到朕在这凡尘日久,已忘初心,全然不记得和老友们昔年的约定了……朕来迟了,想朕的天界老友,在这少室山久候朕而不至,是何等的落寞呀。
&ldo;都怪这些该死的老百姓!是他们闲极无聊,非要上山打猎砍柴,惊扰了仙人,让朕与仙人失之交臂!该死的百姓,你吃饭活命的这点小事,能跟朕的成仙相比吗?
&ldo;传旨,以后这少室山,禁止百姓进入,别问朕不让百姓打猎砍柴,如何生存,活不下去的话,去死还不会吗?
&ldo;这是朕的世界。百姓不过是朕的世界中的蝼蚁而已!&rdo;
仙人托我给你带个话
少室封山,武帝游东海。
尚未启程,就见道路上黑压压密麻麻,涌来的人数不下万计,都是公孙卿的老乡。这些人在路边拼命的招手:&ldo;那个谁,陛下,就是你,说你呢,你停一停,天界的仙人托我带个话给你……&rdo;
武帝急令停车,命捎话人上前,仔细询问。众人纷纷讲述,自己是如何进入瑶池,如何与仙人邂逅,如何吃了仙丹妙果,又如何回到这乏味的人世之间……据史书统计,当时的天界仙人,委托了一万多名捎口信的人,向汉武大帝请求恢复联络。
委托一万多人捎口信,这仙人真不嫌累呀。
汉武帝和天界专业人士公孙卿,立即着手甄别。这么多的人,都说神仙托自己给皇上带来了口信,有没有骗子掺杂其中呢?
经过严肃紧张的甄别,这些自称捎来神仙口信之人,至少百分之九十不能证实。
能够证实的,不过是百分之十,这也意味着捎信人数以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