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当然好。&rdo;张骞道,&ldo;倘乌孙国归来,倚为屏藩,则西域诸国,也必将受到影响,甘愿投奔,这就等于我们一锤子打断了匈奴的右臂,就算是匈奴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一个缺胳膊少腿的对手,对我大汉无疑是有利的。&rdo;
汉武帝:&ldo;然则,此举可行性又如何呢?&rdo;
张骞:&ldo;陛下,事在人为。&rdo;
汉武帝:&ldo;张骞呀,你的考虑是对的,但朕只是担心,事与愿违呀。&rdo;
张骞心里差点大骂起来:日你亲娘汉武帝,你想引诱老子立军令状吗?老子又不是三岁的孩子,才不上你的怪当。于是微笑道:&ldo;陛下,战略结盟这种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数太多,已经超出了人力的控制。就拿乌孙国来说,国王猎骄靡的生母是匈奴人,他自己又在匈奴王庭长大,可最终,乌孙与匈奴走到了势同水火的敌对状态,难道他们自己愿意这样做吗?时也,势也,运也,他们身在局中,也是不由自主。&rdo;
汉武帝:&ldo;嗯,张骞,朕明白你的意思了。&rdo;
张骞:&ldo;陛下圣明,就如同上一次,臣出使西域的目的,只是为了招回大月氏,但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但却意外地搜集到了有关漠南的详细军事情况,所以我汉军才会一击奏效。这一次,同样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臣对此信心满满。&rdo;
&ldo;好!就依卿所奏。&rdo;汉武帝终于拿定了主意。
老成谋国
武帝传旨,以张骞为中郎将,精选报国之士,再走西域,出使乌孙。
第一步是人选的问题,张骞首先挑选副使,副使的人选在皇室边缘阶层选拔,必须有曾在朝中做过高官的背景,但始终未有机会进入高层。无论是从军或是治政,充其量是个替人顶黑锅的冤大头。
谁也不清楚张骞为何制订出这样的标准,张骞也不解释,他自顾去拜访霸陵人安国少季。
安国少季,是在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个人。做过官,不大,理过财,不多,但他为人豪爽气派,精明心细。尽管如此,也没听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奇怪的是,就连汉武帝都知道这个人。大概算是个社会名流,或者是汉武帝时代的大v吧?
张骞拜访安国少季,说:&ldo;少季呀,你不是没有本事之人,为何要这样委屈自己呢?跟我去西域吧,这恐怕是你人生唯一的机会。&rdo;
安国少季摇头:&ldo;侯爷请了,少季志不在此。&rdo;
张骞纳闷地问:&ldo;少季,你数十年不鸣,必然是一鸣惊人。难道这西域之行,真的不是你的机会吗?&rdo;
安国少季道:&ldo;侯爷有所不知,少季的机会,在南方。&rdo;
&ldo;南方?&rdo;张骞茫然,&ldo;没听说陛下要对南方用兵啊?&rdo;
少季道:&ldo;侯爷何必装糊涂?昆明池畔的牵牛织女,就连瞎子都看得到。&rdo;
张骞:&ldo;明白了,不过少季,不是我倚老卖老,你虽然能干,但终究是缺乏历练,机智有余,沉稳不足。我送给你一句忠告,倘你时机来临,你一定要跟随老成持重的人,不可独当一面。&rdo;
安国少季拜倒:&ldo;少季恭聆侯爷指教。&rdo;
抬起头来,看着张骞登车远去,他才牙缝里挤出一句:&ldo;老糊涂,以为谁都像你一样的弱智吗?&rdo;
张骞没听到这句过低的评价,他继续按自己拟定的名单去拜访,最后凑足了三十个人,才上金殿来见武帝:&ldo;陛下,臣远行,副使的人选已经备齐,这是名单,请陛下过目。&rdo;
汉武帝拿眼睛一扫,顿时大诧:&ldo;张骞,你搞什么鬼?怎么副使这么多人?&rdo;
张骞:&ldo;陛下,这些副使,臣还怕数目不够,多一个副使,就多一种可能,多一个机会。&rdo;
&ldo;怎么说?&rdo;汉武帝问道。
&ldo;是这样。&rdo;张骞解释道,&ldo;陛下,此赴乌孙,千里迢迢,乌孙国对我大汉到底是什么态度,实乃未知之数。但沿途所经,道路无数,每条路各通往一个国家。有的去大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阿富汗),有的去往安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朗),还有的去往身毒(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印度)。如此之多的道路,如此之多的国家,正所谓歧路亡羊,谁也不清楚,我们究竟能在何处觅得机会。&rdo;
汉武帝:&ldo;这样啊,朕有点明白了。&rdo;
张骞媚笑道:&ldo;陛下圣明,其实早就明白了。臣的打算是,每行经一条岔道,就派遣一名副使,手持陛下所赐的节杖,沿路去诸国访问,扬我国威,勾连纵横。所以臣精选了身体健壮、知书达理的世家子弟三十人,他们对陛下忠心耿耿,都是最适合的副使人选。&rdo;
汉武帝大喜:&ldo;太好了,张骞你果然是老成持重之人,如此四面开花,遍地结果,此行必有获益。&rdo;
传旨,再由张骞精选敢死亡命少年三百人,每人各带两匹马,共牛羊万头,黄金几千万,货币、绸缎无计其数。不管到哪个国家,先狠命地砸钱,不信砸不死那些鸡毛小国。
坐井观天说乌孙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41岁。
这一年,张骞率使臣团队三百人,再出西域。
一路行来,张骞每到一个路口必要仔细地询问,打算放下一批副使。可这事就奇怪了,途中的道路千回百转,竟然都是通往乌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