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必然要付出巨大伤亡,美英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出卖中国的利益接受日本的有条件
投降。另外从反共一面来看,如果苏联参战的话,苏军的首先攻击目标肯定是在中国的日
军,这样中国就不免会共产化。而汪精卫政权是反共的,美英看来保留汪精卫政权总比苏
联出兵中国强。第三种是日本向美英苏无条件投降,却不向中国无条件投降,这从美英苏
三国不邀请中国一起发表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可以看出这种可能性
。如果这样日军就会给汪精卫政府留下一批武器装备后突然撤军,留下汪精卫政府自生自
灭,就象美国抛下南越政府撤军一样。由于汪精卫政府掌握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近半
数的人口,蒋介石要想消灭汪精卫政权也非易事。因此从&ldo;运气&rdo;的角度来看,汪精卫南
京政府的结局可以说是一种最糟的结局。
从汪精卫的一生来看,汪精卫是个典型的&ldo;文人革命家&rdo;,善于用笔而不善于用枪。孙中
山非常重视汪精卫的文才,孙中山的重要文件均由汪精卫起草,孙中山阅后总感满意,极
少改动,汪精卫其实担任了孙中山秘书的角色。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
,黄兴任执行部部长,汪精卫任评议部部长,可见孙中山对汪的器重,也说明汪在同盟会
里有相当高的声望。
不过使汪精卫在中国名声大振的,还是他以&ldo;精卫&rdo;的笔名在同盟会主办的《民报》上发
表的一系列文章。汪精卫写的《满洲立宪与国民革命》、《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
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一系列文章,都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政论文佳作。1908年8月1
9日,孙中山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以&ldo;南洋小学生&rdo;为笔名发表文章《论惧革命召瓜
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文中说:&ldo;自精卫先生《民报》第六号《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
一论出,言中外情势原原本本,使中国人士恍然大悟,惧外之见为之一除。。。。拜读精
卫先生革命可杜瓜分之论,不禁五体投地,神圣奉之。&rdo;此文后来收入《孙中山全集》。
但汪精卫的命运和他的老师孙中山一样,都是只有威望却无实权的领袖人物。文人革命家
在夺取政权以前起著极其重要的舆论制造工作,可是一旦政权到手,他们就被掌握军队的
军人政治家们排挤到一边。孙中山被袁世凯摆布,汪精卫被蒋介石摆布,都是中国&ldo;枪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