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谭宏带领超过了五十人,萨能鼎的辫子兵是不允许他们进城的。
萨能鼎对谭宏的信任度并不高,他也害怕谭宏带了许多人进城后闹事。
这一次,谭宏只带了三十余人进城,并且众多辫子兵都看着这三十余人忙前忙后的搬运稻米进进出出,第四船稻米靠岸后已经是傍晚时分了,粮米行老板留谭宏一行人吃饭并宿于巴东县城很正常。
为了不露出一丝破绽,跟着谭宏进城的革命军战士不但要挑选房山一带跟巴东口音差不多的,而且还不能让剪掉辫子的“和尚”跟着谭宏。
自从姬国卿为了配合新式服装和戴大檐帽剪掉长发,留了寸头后,留寸头或各式各样短发成了革命军的潮流。
头上没有发髻,也没有长发的革命军,也被人称为“和尚军”。
由于姬国卿并没有将留短发制定为规矩,留短发或长发是个人的自由,因此革命军当中也有不少留发髻或者跟女子一样扎上辫子的。
原本,在这个时代留短发甚是奇异,但是满清金钱鼠尾的出现,让留短发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再怎么说,短发比金钱鼠尾好看得多。
许多被迫留作金钱鼠尾的,到了革命区之后就立即将辫子剪掉。
由于头发生长需要一定时间,在头发长度达不到挽发髻或扎马尾辫(姬国卿的创新头饰,时下在革命区比较流行,适合男子和女子打理自己的长发)之前,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和尚头”了。
距离革命区较近的地区,和尚头非常多,不穿军装的话,谁也分不清哪个是革命军战士,哪个是普通百姓。
在巴东这一带,距离革命区较远,若非谭宏和王光兴近几日才真正见到革命军,他们至今脑子中革命军的形象还是一团模糊呢。
当然,如果是留着板寸和尚头的人来到巴东,不会有多少人认为此人是云游僧人,因为革命军大多留短发的风闻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逃亡到革命区避难的百姓剪掉了辫子后头发也不会多么长。
因此,在这个地方见到留短发的,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跟革命军有关。
如果这样的人再穿上革命军特有的服装,就算是从来都没有见过革命军的人,一眼看去也马上意识到这人就是革命军。
想跟着谭宏混入到巴东县城,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身上看不出多少革命军痕迹的革命军战士。
其实,混入城中,原本不需要革命军战士,谭宏手底下的人完全可以胜任此事。
但不管怎么说,拿下巴东县城是个大事,不是杨礼凤和林猛不信任谭宏,不让部分革命军战士进入城中,他们终是不放心。
“布谷、布谷——”
一种类似于布谷鸟啼鸣的声音在南门外的树林中响起,乍一听,那声音跟布谷鸟没什么两样,仔细品味的话,就完全可以分辨出这声音出自于人的喉咙。
“汪、汪——”
城内传出了犬吠声,城外“布谷、布谷”两声两声应了三次后,不再有声响。
“汪、汪——”
城内又传出了同样的两声两声接连三次后,城内外都没有了声响。
这都是杨礼凤、王光兴等人约定的暗号。
城外传来布谷鸟叫,在这个春夏之交的季节非常正常。
如果此时城内也以布谷鸟声作为回应的话,那就有点反常了,因为布谷鸟是很少出现在城中的。
因此,城内的回应声只能选择最常见的犬吠。
为了给正常的犬吠区分开来,城内学狗叫的每次只叫两声,不像真正的狗子一样,一旦叫开就是一连串的汪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