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蝉摇头,“笔君与我分开快两个时辰了。”
“故人?”红药奇道,“笔君在玉京还有故人呢?”
徐达叫道:“神女娘娘莫要大惊小怪,笔君是见过大世面的妖怪,这有什么稀奇的?”
“笔君见过世面,又不是你见过世面。”红药道:“那阿郎这么久去做什么了?”
李蝉迟疑了一下,只答道:“路上遇到个熟人。”
……
李蝉在东岳庙外又等了两刻钟,仍没等到笔君归来,临近子时,便带着妖怪们回到了光宅坊。玉京的夜市向来通宵达旦,庙会灯会之类的集会也一样,家中的小妖们虽没去参加庙会,也在家中玩耍庆祝,闹腾到了寅时前后。小妖烧了一大桶热水,李蝉洗过澡后,天边已有些鱼肚白了。
自从皇帝回来,便是难得的几日晴天,床上的被褥趁机晒过了,还残存了一些暖和的味道。李蝉枕着双臂躺了一会儿,没什么睡意,索性盘起腿,双目半闭,对着将出的朝阳打坐修行。
妖怪们也休息得晚,但到了卯末时分,厨间仍响起了揉面、劈柴的声音。再到巳时前后,李蝉掀开盖膝的褥子,下床到园子里逛了一圈。红药正炮制昨夜买来的鸡骨香,涂山兕不知从哪儿弄了个镜胚在那磨着,两位夜叉向小妖们夸耀昨夜的盛况。还是正月初四,兰台未开,李蝉百无聊赖,喊徐达下了局棋。但或许是彻夜未眠,头脑不太清醒,被徐达胜过一局后,也没了多大兴致,便进了书房,与脉望重修《山海拾遗》。
这书中的内容本来都是李蝉的见闻,自从脉望来了以后,也另加入了一些故事,或是脉望自身的经历,或是化自他书。二人正将域外宝狮子国的妖魔异闻整理完,老书虫问道:“自古的志怪书籍,有的只是记录异事,有的是为隐喻,有的是为教化。不知主公的初衷是什么,或者兼而有之?”
李蝉道:“我只是记录异事,不过有些异事若再行解读,也有隐喻或教化之用。”
脉望道:“这是当然,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世间之事自有其道理在,若再要刻意求教化,就落了下乘。不过主公亦不妨把这些异事分门别类,譬如这蛇女报仇的事,便可归入果报之类,这墙女之事,又是暗喻讽刺。”
李蝉思索了一会,点头说了句有道理。这时候,镇宅大将来报有客上门,李蝉便搁笔出了书房。
到了外头开门一看,来客是个中年男子,穿一身青色袄子,皮肤略黑,对李蝉笑道:“好久不见了。”
李蝉惊喜道:“徐兄?”
徐应秋又看向身旁,笑道:“看看还有谁。”
徐应秋身旁的男人留着青髯,正是青灵县令郑君山,他对李蝉笑了笑:“青灵县中匆匆一晤,多有怠慢,不知道李郎欢不欢迎我。”
“当然欢迎。”李蝉笑道,“二位快请进吧。”说着将二人引入屋中。接近西厨时,高声唤道:“红药,煮一壶碧涧来!”
而徐应秋进屋后东看看西瞧瞧,见到了墙后偷窥的几道妖影。待进屋坐下,看到窗下窝着的白猫,讶异道:“这就是《猫戏烛图》里的那只猫?”
李蝉笑道:“正是。”
徐应秋啧啧称奇,又对郑君山笑道:“我跟李郎相识,便是因为那一幅画,可惜那画儿不在身边,今日看到真物,果真画的分毫不差。”
三人交谈着,坐到案边。
没一会儿,红药端来的一壶滚茶,徐应秋打量了红药离去的背影几眼,意味深长道:“原来,鬼兵还粮是这么回事?”
李蝉进门就要红药上茶,便是没打算隐瞒自己养了许多妖怪的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提壶为二人倒茶。
郑君山则正色道:“先前我还只是猜测,今日才能确定。这一礼,是代青灵县百姓谢李郎的。”说着起身对李蝉深深一揖。
“我不过顺手而为,郑明府为青灵县做的事远甚于我,怎劳你谢我?”李蝉把郑君山请回座上,“些粮食的事查清楚了么?”
郑君山摇摇头,叹了口气,只说了一个“难”字。
徐应秋岔开话题道:“我听说那鬼主还粮的异事震动一时,可惜没能亲眼所见,如今两位亲历之人都在眼前,二位,能否把其中细节为我讲述一二,也让我了却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