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湖地区的这场秋雨。淅淅沥沥的下了整整的一个星期。
干部学校的上千晌试验田差点儿都泡在了水里。
天一开,负责教学和生产的邵青山就再也坐不住了。
没有当上校长。他有点情绪。
凭资格和能力,他都不应该输给秦国风。可偏偏这个校长就是让秦国风给当上了。
为此事,他病了好几天,还请假回了趟老家。
闹情绪归闹情绪,工作还要做。谁让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干部?是学校主管教学和生产的副校长呢。
下雨的前一天,秦国风去北京开政协会议。临走的时候,在临时党委会上。秦国风比较委婉的提出了,他不在的这几天,学校的日常工作暂时由邵青山副校长抓一下,尤其是学校近千晌地的收割。
邵青山当时心想。你秦国风能走几天!会议也就是三五天的事。你秦国风从北京回来,正好赶上收秋。
让邵青山没想到的是,这场阴冷的秋雨下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后,雨停了,秦国风还没有回来。
学校的师生的反映。这场秋雨来的突然,时间又长,地里的不少玉米都趴在了地上。得赶紧组织学生们收割。否则趴在地上的玉米,都会烂在地里。这样将会影响学校今年的生产成绩。
邵青山知道,他是主管学校生产的副校长。再说了,秦国风去北京时。指明让他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如果真要把玉米烂在地里,收不回来。影响了今年学校的生产成绩。他难逃其咎。
他和刚调入干部学校的副校长陆孝农,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冯涛商量。
完了又召集几个主要科室的干部开会研究。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再等秦国风了。得抓紧时间组织学生收割。
第二天,太阳刚露头,干部学校的近千名师生。都投入到了紧张的秋收劳动中。
邵青山凭他的关系,又去临近的明山县红星农场,借了三台康拜因收割机。
最紧张的那两天,邵青山和驻明山县的部队又借了一个营的解放军战士。
军民协作不到一个星期,干部学校的970晌玉米全部收割进了学校的仓库。
53班和54班这两个临近毕业的班也参加了学校紧张的秋收劳动。
今年是杨军来北大荒的第二个秋天。
他现在不但能熟练的操纵各种农业机械。对北大荒的农事,地理都谙熟于心。
知道什么季节种什么农作物。什么风向北大荒要下雨,什么风向北大荒要起雾?
尤其是他在干部学校,学习的这一年半。是他成熟最快的一段时间。
他不但懂得了北大荒的农业基础知识。对现代化的农业管理领悟的也很深。
他由一个刚来北大荒的懵懂的知青。变成了一个生产经验丰富,政治成熟,懂技术,懂管理的优秀知青干部。
秋收劳动结束后,干部学校相对静谧了下来,又恢复了往日的学习和生活。
53班,54班,两个毕业班的学生都等着学校公布分配的结果。
学习和生产基本上都停了下来。
收完秋结束后,秦国风从北京回来了。
他一下车就匆匆的去学校的大田转了一圈。发现学校的近千晌大田都被收割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