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他们,又被我的这一句话吓傻了。对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魏忠贤可以利用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儿子做文章。要是真有这么一个孩子的话,按照&ldo;父死子继位&rdo;的第一顺序,崇祯皇帝朱由检就不是第一继承人,他的皇位就不是最正统的了。一些保持中立的亲贵大臣将会拥立相对正宗的皇子。
张太后有点急智,说:&ldo;就算魏忠贤手上有什么皇子,但是皇宫中没有记录,就不算是什么皇子。我可以代先帝不承认这个孩子的身份。&rdo;因为皇室的规矩,每一个皇室成员出生都要有记录,特别是皇子一定要有,不然真的可以不认。张太后作为天启皇帝朱由检的妻子,所有的孩子都要称她为母亲,她有权利这么做。
我对张太后说:&ldo;要是他们以太后无所出,又阻碍先帝骨血继承大统的罪名反击太后的话,不但皇上的帝位不保,就连太后的地位也会有所动摇。要知道魏忠贤是一个老练的太监,通晓所有宫中的规矩。这一点我们加起来也比不过他。&rdo;
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乱了分寸,他对我说:&ldo;怎么办?朕应该怎么办?&rdo;
我又说:&ldo;魏忠贤本来就是一个罪臣,只要有证据当面说出他假死,他就是罪上加罪。再有证据证明李子春是魏忠贤的同伙,再加他们一个通敌的罪名,将这次的战败归咎到他们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就算有证据也没有用,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说话的机会。就算说了大家也不会相信他们,谁会相信两个敌人的奸细的话。我们就能扭转乾坤,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rdo;
大家眼睛都一亮,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我也是有私心,只有这样才可以洗脱我爹吴襄的罪名,我才好名正言顺的救我爹。
崇祯皇帝朱由检和张太后彻底对我服气了,他们再也不肯放我离开。一定要我和他们回皇宫,只要有我在,他们才会觉得安心。本来我实在不想自己冲锋陷阵,可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一口一个&ldo;老大&rdo;,逼得我不得不和他们利用暗道回宫。
一回到皇宫,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根据我的建议,下达了一系列的古怪命令。
首先,崇祯皇帝朱由检宣布自己病了,是被一个侍寝的宫女气病的。侍寝宫女贪得无厌,吸干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后一点精力,还是不放过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朱由检因此元气大伤,宣布休息几天。在休养期间不见任何一个大臣,所有的事情交六部和内阁一起解决。
这很奇怪,原来所有的政事都是由内阁处理的,现在加上了一个六部,这不是在分内阁的权利吗?难道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不再相信内阁了?任由他们去猜想好了。朝局越乱,内阁为了稳定朝局,更没有时间理会崇祯皇帝朱由检了。这就是我的计划,现在我们最缺的就是时间,只要拖延到我的援兵到了,一切都好办了。
第三十四回内宫屠杀
更新时间2011-2-289:00:35字数:1828
正当崇祯皇帝朱由检&ldo;累倒&rdo;的时候,张太后也出事了。据说张太后因为想先帝晚上睡不着,起来走走却意外的看见守夜的禁军一个在偷偷睡觉,一个在太后寝宫不远的地方随处撒尿,还有一个更不像话,正在作弄一个小宫女。气的张太后一整夜睡不着不算,一早还打碎了一只御碗。
为了整顿内宫,身为内宫之主的张太后,下令调走这批禁军。调张罗管辖的一队禁军进宫,张罗作为皇宫禁军总管处理宫中警卫工作。张罗不但要守卫皇宫,更要整顿禁军和守卫。大家都以为这么做只不过是张太后给自己的弟弟升级找借口而已。
其实这队禁军不是真正的禁军,他们都是我的亲兵假扮的。只有我的人,崇祯皇帝朱由检和张太后才会相信。
当我的人进了皇宫之后,宫中的大规模整理开始了。
首先崇祯皇帝朱由检居住的乾清宫和张太后的慈宁宫的内部整理。所有的太监宫女全部被叫到一起,看管他们的同时,我的人已经在我带领下搜查他们的住处。搜出了许多罪证,有太多的奸细。
经过突发检查,一个乾清宫有三百八十个太监、二百九十个宫女,加上七十多个大内侍卫,不过七百人中就有各方面的探子五百九十多人。其中有魏忠贤时期留下的,也有李万春后期发展的,也有其他官员的,更有几个是皇后周氏派来的。
我觉得有问题,怎么一个敌国的奸细也没有呢?我就把他们男的一间,女的一间,分开关好,叫上自己人一一检查他们的身体和问话。进过盘问和检查,真的找出了好几个后金国的奸细。这些探子相互之间并不是都知道身份,就算魏忠贤的和李万春的人也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
我把初步结果汇报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脸色极度的难看。他身边竟然有这么多的探子,就连自己的妻子也在暗中监视自己。这令他很生气。
&ldo;杀,有问题的一律杀。没问题的也关起来,要他们相互指证对方。有问题的就杀。宫里养了这么多的白眼狼,有什么用。&rdo;崇祯皇帝朱由检亮出了他的屠刀。
在皇宫的一个角落,一百个宫中的刀斧手已经准备好了。他们也不知道要杀什么人,当他们看见源源不断押来的太监和宫女的时候,他们傻了。他们都是内宫里的人,都知道这些人的身份,没想到要杀的就是他们。刀斧手不敢下手,在一边监管他们的我,一刀就将他们的头头给杀了。意思是&ldo;你们不杀他们,我就杀你们。&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