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不提也罢。”昌平君挥挥手。昌平君的弟弟昌文君年龄小几岁,成长的时候考烈王已经回国继承王位去了,因此完全是秦人教育的,从来不爱这些卜蓍的东西。
因为自己的弟弟都不信,所以昌平君下意识的觉得昭明这样的聪明人大概也会嗤之以鼻。没想到昭明却并没有说什么不好的话,反而还问他结果怎么样,这其实让他有些意外。
“先生此行可有收获,”昌平君问道。
“君侯,”昭明赶紧回报,“公子响愿意相助。”
“嗯?”昌平君飞速的回想了一下,虽然难以置信,但他相信昭明的判断,“他可助何力?”昌平君问道。
“可通传绝密消息,可散步市井流言。”昭明回答。
“哦,”昌平君有点失望,听起来也不太厉害。
“公子响手下还有一乐姓侍卫,”昭明继续说,“此人可以将兵。”
“乐姓?”昌平君想了想,“莫非是破齐国七十余城的大将乐毅的后人?”
“是同宗的小支远亲,”昭明回答,其实他是猜的,公子响并没透底给他。
但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先说远的,以后发现是近的,人更容易接受;先说近的,以后发现是远的,会被当成诈骗。
昌平君显然对这条消息很感兴趣,他站起来转了两圈,然后对昭明说。
“走,”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你我别处详谈。”
昭明跟着昌平君离开丞相府,昌平君抬腿就要上茶楼,昭明想起这些个茶舍都和公子响有着不明不白的关系,一把拉住了他。
二人多走了几步路,来到咸阳城外,走到一处大树附近。
这是一棵高大的古树,据说,秦汉时的宫殿其实比唐宋时要雄伟的多,因为当时有许多参天的古木可以砍伐,而到了唐宋时古树都被砍光了,因此找不到这样的建材了。
昭明看着这从来没见过的苍天古树,想着这个遥远的时代,人比现代人矮,树比现代树高,说起来也是真有意思。
昌平君没有那么多想法,这对他来说就是棵大树,附近的山林里还有很多。
他找了个可以坐的地方坐下,看看四下无人,对昭明说。
“不瞒先生,其实我呢,在楚国也有些耳目,”昌平君说,“在先生去找齐国公子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楚国这回大概会让项氏一族的项燕带兵,之前在和越人作战的时候他有战功。”
“可以联系上此人吗?”昭明问。
“项氏一族历史悠久,但在楚国不显,”昌平君回答,“我在郢陈时并未与其结交,不过想要联系还是能联系上的,就是不知道他会是什么态度。”
“是什么态度得见过之后才知道,”昭明回答,“如此危难之际,若此人真心为国,应该不会无视您的爱国之心。”
“也对,”昌平君说,“你让人送信给司毋检,可在门客中选几人去楚国和项燕商量。”
“是,”昭明回答。
“另外,”昌平君告诉昭明,“不瞒先生,我在郢陈为太守时,招募过一些私兵。”
“有多少人?”啊?这下轮到昭明意外了,可以啊,老哥,有点本事,怪不得会被杀。
“长期蓄养的,非常忠心的有万余,”昌平君回答,“临时可征召的大概也是万余。”
“也就是说,君侯手中有两万多军?”昭明简单合计了一下,“这可不是小数目,您是如何做到避人耳目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昌平君笑笑,“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楚国那些世家其实每人都是手中囤积着众多士兵和武器装备,就连楚王也没法知道具体的数目。”
好家伙,昭明心想,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传统艺能?
“相比之下,我居住在秦国新收的楚地,秦国的控制力还不够,楚国又管不了,一两万人,有无数方法可以隐匿。”昌平君说。
“君侯英明啊,”昭明说。
“你方才说,公子响手下有人可将兵?”昌平君继续说。
“正是,”昭明回答。
“依你之见,我可否将这二万人交给他?”昌平君问道,“等秦军和楚军交战之际,在后方搞点动静?”
“君侯若有这想法,待我明日再仔细去考察此人,”昭明回答,“等我再见过乐将军后,若可使,立刻就让他出发去郢陈。单人单骑比大军行进速度快,能赶在李信前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