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李林甫算计我,焉知没有杜君礼推波助澜的缘故?”李适之心烦意乱地在扶手上重重一拍,见房琯仍旧不赞同,他暗自后悔居然和这么个书呆子商量大事。于是,等到次日早朝之后,他回到政事堂雷厉风行地处理完了手头事务,应付了李隆基两项临时召唤,一到家就将昨日那校书郎请到了书斋。他也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你昨夜说的话,我想了想觉得颇有道理。可杜君礼镇守朔方,若是我因为一己之私怨,把他的心腹肱股全都调走,那也未免太过分了。”尽管在外官任上李适之一直都被人认为精干,可他的却比寻常士人高得多。中宗和睿宗登基之后,先后对武周朝遭受了迫害的李唐宗室加以优抚,李适之正赶上了好时候,年未弱冠便授朝散大夫,从五品下,这甚至是不少士人一辈子仕途奋斗的终点。而他在右卫郎将后出的升官发财李佺前往北庭大都护府上任,杜士仪特意在朔方节度使牙兵中咨询意向,调了没有家室负累的牙兵一百五十人随同李佺西去,待北庭的情形暂定后再回归。李佺自己也有家丁家将,可他当然不会拒绝如此美意,欣然带了人前往赴任。约摸大半个月后,杜士仪此前奏请的升赏朔方文武事宜,便悉数批复了下来,上上下下各自迁转他许诺地美职。而最让来圣严意外的是,杜士仪竟举奏他为朔方支度营田副使,朔方行军司马,检校右补阙!相较节度判官,行军司马等同于汉时的军师祭酒,也就是后世的参谋长,不打仗的时期掌管练兵以及搜狩事宜,战时则掌管军队调派以及从军械、粮秣、军籍、兵备等等事宜。平时各节度未必一定设此职,可只要是设了,用的就一定是节度使的心腹亲信。至于支度营田副使,虽不比节度副使那般位高权重,却终究是一个名义,同时更代表着,倘若杜士仪不在灵州坐镇时,来圣严将会取代李佺,权总留后事。杜士仪当初用深得信安王李祎信赖的节度判官来圣严,其意义和萧嵩任河西节度使时,自己带了一个裴宽,却还任用了前任王君毚留下的牛仙客一样。如今牛仙客拜相多年刚刚故世,而裴宽则是官居幽州节度使,两个昔日节度判官全都位高权重,被人传为佳话,以至于曾经因为牛仙童之事而受到牵连左迁刺史的萧嵩,如今也已经调回朝中,拜太子太师,一直被人称道。来圣严这一擢升,朔方上下全都认为理所当然,而其本人前往谢杜士仪时,亦是感激不已。至于空出来的另外一个节度判官之职,杜士仪便擢升掌书记王昌龄以代,王昌龄一任朔方节度掌书记已经六年,旁人自是无话可说。而刚刚从东受降城过夏州盐州回来的杜甫,则是意外之极地接过了自己的任命。“少伯兄举荐了我为掌书记?”杜甫当初在陇右时于杜士仪左右帮过一阵子忙,而后经其举荐回朝应试,终于金榜题名,可让他失望非常的是,苦苦守选后所得竟只是一介偏远之地的县尉。他原本还打起精神,打算不管官职卑微,至少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上司贪婪,同僚冷眼,乡民刁顽,以至于他捱到任满后,一听到杜士仪伸出了橄榄枝,他就义无反顾地投奔了朔方。此时此刻,确认自己没有听错,他不禁讷讷赧颜,好容易才憋出了一句话。“大帅,岑仲高比我先来朔方,兼且行文雄浑大气,其实我不及他……”历史上,杜甫的诗直到韩愈时期才大受褒扬,而在开元天宝年间,和李白并称的是王维,余下则有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崔颢……在盛唐璀璨的天空中,杜甫绝不能说黯淡无光,但也只不过满天群星中并不突出的一颗而已。而杜士仪在云州时,为左右文士刊印云州集,在代州有代州集,在鄯州则有陇右集,在朔方则有朔方集,以至于每一次这些名士的诗赋文章一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