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小说网

怪力小说网>中国历代大儒的奇闻异事1-10章阅读心得体会 > 第96章(第1页)

第96章(第1页)

少年时代,孔颖达曾师从当代大儒刘焯为学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与孔颖达同郡刘焯聪敏沈深,学通五经及诸家注解,并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以及天文推步,测量山海之术,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经述议》,见解独到,多所创见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与当时另一位博学宏儒刘炫,同称&ot;二刘&ot;当时儒学南北分裂,经籍散亡,学者求师无门,一些精通汉师家法的老师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谢世,于是,&ot;二刘&ot;便出类拔萃,秀出其间,遂为后生钻仰之名师&ot;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ot;(《隋书&iddot;儒林传》)孔颖达就是这千里负笈的佼佼者但是,刘焯性情孤傲,怀抱不广,不仅吝于财货,责求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诸生孔颖达初来,很受刘焯轻视,并不以礼相待但一经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

孔颖达在名师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在从前所学的诸经注解外,百丈竿头更进一尺,《左传》于服注外又通社预集解,《尚书》于郑注外再通孔安国传(即伪孔传),为后来他胜任《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垫下了丰厚的学植学成业就,刘焯欲留颖达同馆共授,切磋学问,颖达谢绝了明师的好意,满载而归,下帷教授其时他仅20余岁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改元大业隋文帝晚年&ot;不悦儒术,专尚刑名&ot;(同上),关闭天下学校,唯留中央国子学一所,生员72人,于是欣欣向荣的儒教事业,一朝又复归萎缩炀帝即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又兼生性喜爱文学经籍,于是再开学校,重兴儒业,&ot;征辟儒生,远近毕至&ot;(《隋书&iddot;儒林传》)

孔颖达应时而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大业年间,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白虎论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盛会

为响应皇帝明诏,经明行修之士、方步矩领之徒,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以文会友,研经讨古,为统一的隋朝政权添上教化大兴的浓墨重彩时承文帝废学之后,老师宿儒,若陆德明、鲁世达、刘焯、刘炫之徒,都应时而出,登坛执经,各穷悬河之辩;论难问对,共研先圣之理孔颖达少年老成,英才秀发,斩关夺将,舌战群儒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奏之皇帝炀帝以孔颖达为太学助教,陆德明为国子助教其时颖达年方32岁,是应诏诸儒最年少的大师

被他击败的&ot;先辈宿儒&ot;都心怀羞耻,愤愤不平,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颖达,幸得礼部尚书、爱才思贤的杨玄感出面保护,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少年才子幸免于难孔颖达凭着自己的渊博学识终于进入国家中央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更好的环境、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经学研究工作

二、十八学士登瀛州五经正义传典型

隋末天下大乱,孔颖达避难于虎牢(在今河南荥阳)李渊建国,海内一统

李世民因创业征战之功,特授天策上将、领司徒、封秦王他悦礼敦诗,爱才若渴,开府治事,形同小朝廷武德四年(621),李世民在解鞍歇马之后,爱尚儒教,属意文学,特设文学馆,招揽天下文士,为治国平天下储备人才文学馆位于宫城之西,地静景幽,无车马之喧;典籍充栋,有兰台之盛这年十月,孔颖达等18人同日被授为文学馆学士,号称&ot;十八学士&ot;十八学士都是当时经学通明、文彩飞扬的优秀人物,杜如晦、房玄龄甚至是李世民的心腹谋臣李世民给他们优以尊礼,予以厚禄,入阁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还令大画家间立本为诸名士写真,大文豪褚亮题写真赞,高悬于凌烟之阁,深藏于禁中秘府十八学士三班值阁,李世民每当军国事罢,进谒归休,常引见学士,与他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儒雅之风,旷古稀有;亲近之恩,百代罕及因此时人称之&ot;登瀛州&ot;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建成、元吉,立为太子,秦府官属皆有封赠,十八学士也加官进爵,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房玄龄为右庶子,虞世南为中舍人,褚亮为舍人,姚思廉为洗马,孔颖达则擢授国子博士,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高级教官公元627年即位后的李世民改元贞观,论功行赏,孔颖达以儒业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给事中乃门下省要职,掌封驳政令,议论得失,颖达随侍皇帝左右,倍见亲信屡迁国子司业,祭酒,掌管一国教育唐太宗对孔颖达寄以厚望,将储君的教育委与他,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与左庶子于志宁一道,共同掌教太子李承乾孔颖达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无奈太子承乾爱好声色,漫游无度,足智饰非,不听劝教;又因大宗偏爱魏王李泰,酿成嫡庶相争之祸承乾被废后,其他东宫属官多被黜退,唯孔颖达、于志宁等由于平时对承乾犯颜直谏,尽心尽职,太宗于是对他们却奖赏有加,信任如故

作为当年秦王亲信的几个文臣之一,孔颖达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不像房杜诸人,功业卓著,位至公卿他在太宗朝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政治,而是在文化事业

他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每遇朝廷议论礼历、商榷经义,他常发高论,多被采纳

他曾与魏征、颜师古等修订《隋书》,有&ot;良史&ot;之称,被加位散骑常侍;又修订五礼,进爵为子贞观十四年(640),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孔颖达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如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群儒发难辩驳,孔颖达&ot;金汤易固,楼雉难攻&ot;;排难解纷,令众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ot;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ot;称赞他为&ot;关西孔子&ot;、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