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精通了礼、乐、射、御、书、数&ot;六艺&ot;,知识全面,德行高尚射,即射箭,他技高艺深,曾&ot;射于瞿相之圃&ot;,赢得&ot;观得如堵墙&ot;(《礼记&iddot;射仪》)御,即驾车,孔子非常娴熟,常常自矜为看家本领曾有人赞曰:&ot;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ot;孔子谦逊地说:&ot;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ot;(《子罕》)可见孔子对执御还是十分自信的数,即计算孔子长于斯道,后来他作季氏史,能做到帐目清楚,收支平衡(&ot;料量平&ot;),与这一修养自然分不开书,即书法,更是读书人的基本功致于礼乐,则是孔子兢兢以求,乐此不倦的专业特长礼乐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孔子以前有人将它分成礼和仪(又称数),并出现了只重形式(&ot;仪&ot;、&ot;数&ot;)不重内容(&ot;礼&ot;或&ot;义&ot;)的倾向任何一种制度设施、行为规范都是在特定精神和原则指导下制定和形成的,每一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内容,礼乐也如此如果抽掉了礼乐制度的内容,礼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孔子看到了这一点,强调礼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方面,他对礼乐形式的研究十分精到,频频赢得&ot;知礼&ot;&ot;博学&ot;之赞,令一些不知礼的贵族钦羡不已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常常为乡亲或贵族们主办典礼,冠婚丧祭,无所不能孔子还作为一位艺术家对礼乐进行了演习他的礼乐素养极高,言谈举止,既合乎身份,又合乎场合,举止翩翩,文质彬彬,那简直就是文明礼貌的化身!他对音乐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欣赏能力,曾描述音乐的演习过程说:&ot;乐其可知也,始作翕翕然热烈,放开后纯纯然和谐,皎皎然清晰,绎绎然不绝至此便大成了&ot;(《八佾》)他曾问《韶》于齐,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如醉如痴,竟&ot;三月不知肉味&ot;(《述而》)!这使他声名雀起,不少有志青年集中到他周围,追随他学习礼乐另一方面,孔子更注重礼乐内容的探讨他发现无论礼也好,乐也好,都有一个&ot;一以贯之&ot;的实质精神,即对人类普遍的友爱和对社会的维系作用,即&ot;仁&ot;&ot;义&ot;认为仁义是礼乐的内容,礼乐是仁义的形式,仁义礼乐互为表里,相互为用他说:&ot;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ot;(《八佾》)&ot;义以为质,礼以行之&ot;(《卫灵公》)强调了礼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并提出礼乐与仁义相结合,这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在礼乐修养上高出伦辈和前人的地方,他认为,人间缺少爱,故需要仁;社会没有秩序,故需要义;各个等级都没有合理的行为准则,故需要礼只要将仁义礼乐切实地推行于天下,天下就走上了有秩序和谐的正常轨道这就是他仁、义、礼三位一体的思想;也就是他以礼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完成&ot;六艺&ot;学习,大约在孔子30岁左右他曾自称&ot;三十而立&ot;(《为政》)
又说:&ot;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ot;(《秦伯》);&ot;不学礼,无以立&ot;(《季氏》);&ot;不知礼,无所立也&ot;(《尧日》)可见,&ot;立&ot;的内容是&ot;礼&ot;,既然是&ot;30而立&ot;,那么他30岁时无疑已掌握了以礼乐为核心的&ot;六艺&ot;,应该说已具备进入贵族社会的全部本领了因此,鲁昭公、孟僖子等也都很欣赏他但是当时公室早就成了空架子,身为一国之君的鲁昭公也没有用人的实权孔子曾感慨:&ot;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ot;(《季氏》)鲁国有势力的三家大夫,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是鲁桓公支裔,世称&ot;三桓&ot;三桓分掌鲁国军事和财政,&ot;三分公室&ot;其中季孙氏实力最强,是鲁国的首席执政,进退人物,上下其手,权倾一时也许是为了取得季孙氏的保举,孔子曾给季孙氏当过家巨《孟子&iddot;万章下)说:&ot;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ot;《史记》说:&ot;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ot;季氏史即委吏,掌管委藏工作,即后之司仓氏、司庚氏,掌保管、出纳;司职吏即乘田,掌管田作畜牧之事孔子多才多艺,才能全面,将两件事做得很出色:管财务则账目清楚(&ot;会计当&ot;),收以平衡(&ot;料量平&ot;)管田蓄则六畜兴旺,一把好干才!这无疑给季氏留下了好印象
可事有不巧,孔子没来得及通过季氏的举荐进入仕途,却赶上了鲁国的一场政治危机,即&ot;斗鸡之变&ot;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35岁,季平子与后阝昭伯斗鸡,赛前两家都弄虚作假,一个在鸡翅上效上药粉,一个则在鸡爪上陪缚利钩
事情败露后,两个搞阴谋的人互相指责,最后竟兵刃相向,季氏出兵占领了后阝氏家业后阝氏向昭公求援本来就对股扈世卿季氏不满的鲁昭公愤然出师讨逆结果却由于孟孙氏、叔孙氏与季氏联手,使这位怒气冲冲的国君大吃败仗,丢盔弃甲,逃亡齐国、面对三桓的非和无法行径,孔子大失所望,不屑与过臣为伍,慨然离鲁奔齐,追随昭公去了
在齐国,孔子通过齐国宠臣高昭子见到了齐景公景公对孔子不算陌生五年前,齐景公与辅相晏婴访鲁,曾慕名造访过孔子现在老朋友相见,很快便谈得投机了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脱口曰:&ot;君君、臣臣、父父、子子&ot;此乃孔子的施政方略‐‐以端正名份为主要内容的&ot;正名&ot;主张即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父要守父道,子要守子道各尽本份,注重等级当时的齐国亦正处于崔、庆、高、国擅权,田氏篡弑的前夜,孔子一语正中景公所忧,异常兴奋,赞曰&ot;善哉!僖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ot;(《颜渊》)高兴之下,便要将尼溪之四封给孔子,只因晏婴反对未果但景公还是给予孔子很优渥的俸禄:&ot;待之以季孟之间&ot;,与鲁国叔孙氏的待遇相当齐景公只对孔子维护君主尊严的等级学说感兴趣,但对孔子的仁义思想却置而不论不再向孔子&ot;问礼&ot;,并明确表示:&ot;吾老矣,弗能用也&ot;孔子想在齐国推行&ot;仁义礼乐&ot;的愿望又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