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完《道德经》的天道规律后,慕容垂又想到了那求而不得的《仁义经》。
如今前秦已基本统一北方,百姓安居乐业,无人愿意战火重燃。
如今再向百姓讲述家国大义、民族仇恨,已无人响应。
慕容垂深刻领悟到另一层道理,世人皆争抢《仁义经》,以为凭借几页纸、几卷竹简就能夺得天下?
然而,《仁义经》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心施行仁义之政,而非表面上获取仁义之书。
拥有《仁义经》的嬴政失去了天下,拥有《仁义经》500年的麦积山林家未能得天下,拥有《仁义经》的石勒也未得天下,唯有施行仁政的苻坚如今真正坐拥天下。
想到此处,慕容垂开始反思过往的过错,自己过于注重追求表面的得失,而未深入探究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律。
看来,当下复国之事只能暂且搁置,静静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具备的时机。
倘若这些条件始终未现,那便是天命不让慕容家复国,自己也不可强求。
感悟完这些,慕容垂来到庭院之中,依照自己感悟的天地万物规律,运转参合神功,瞬间感觉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一时间,武功心境大幅提升。
随后,慕容垂传话出去,让长安城中的慕容世家子弟暂停复国计划,耐心等待时机。
同时让慕容轩和冉操在燕国故地和辽东半岛的行动也要顺其自然,不可强迫百姓,争取让民心自然而然地倾向慕容家。
这段时间,慕容垂的行动虽引起了王猛的注意,但由于苻坚在清河公主的影响下,对慕容垂的信任并未完全动摇,慕容垂暂时未受影响。
王猛虽身体日渐虚弱,但好在病情暂时稳定,暂无性命之忧。
苻坚得知王猛病情稳定,稍感安心,更加倚重王猛来稳定朝局,应对各方潜在的危机。
苻坚由于之前成功消灭仇池国后,自信心大幅提升,心中已然开始谋划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
他独自站在地图前,目光紧盯着那山川河流与城郭,久久沉思。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秦始皇立足咸阳,而后虎视六国、一统天下的霸气景象,心中暗自思索自己能否效仿秦皇,成就不朽功业。
于是,苻坚招来王猛,共同商议统一天下之策。
苻坚率先开口道:“景略啊,朕观当下之秦国,虽已颇具规模,但仍觉前路漫漫。朕近日思索往昔秦国之霸业,深感秦穆公之时与今日之秦国竟有几分相似,卿以为如何?”
王猛微微点头,目光深邃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秦穆公时期,秦国偏居西陲,为中原诸侯所轻视,恰似我朝如今虽强,然四方仍有觊觎之敌;彼时秦国四周戎狄环伺,侵扰不断,正如今日我朝周边之复杂局势,诸多势力摇摆不定,隐患丛生。”
苻坚接着道:“当年秦国能成就大业,必有其可取之处。朕记得秦国初时,民生艰难,国力微弱,全赖百里奚相国之能,方得扭转乾坤。”
王猛应道:“陛下圣明。百里奚相秦,首重内政。他深知秦国欲图发展,必先固本培元。故而极力倡导发展农业,劝课农桑,使得秦国田野渐辟,仓廪渐实,百姓得以安居,此乃国之根基也。今我朝前秦之地,虽广袤富饶,但亦有荒废未垦之处,若能效仿百里奚之举,鼓励农耕,兴修水利,必能使粮食充盈,为征伐四方提供坚实后盾。”
苻坚微微颔首,又道:“听闻百里奚还重视招揽贤才,广纳各国能臣志士,为秦国所用,方使秦国朝堂人才济济,政令通达。”
王猛笑道:“陛下明鉴,此乃强国之要策。如今我朝亦应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论出身门第,唯才是举。朝堂之上,既有王公贵胄,亦需贤能之士,共同辅弼陛下,如此方能使朝纲整肃,决策英明。”
谈及军事,苻坚问道:“当年秦国如何应对周边戎狄之患?朕观今日之局,亦有诸多不安定因素,亟待解决。”
王猛正容道:“百里奚采取了刚柔并济之策。先以怀柔之法,拉拢分化戎狄各部。对于一些弱小且愿归附的部落,许以重利,赐以土地财货,使其心悦诚服,成为秦国的助力,此亦为我朝安抚周边小势力的良策。而对于那些冥顽不灵、妄图侵扰的敌人,则果断以精锐之师出击,凭借秦军之勇猛善战与精心谋划之战术,或正面强攻,摧其坚垒;或迂回包抄,断其退路,使其闻风丧胆。如此恩威并施,秦国方能逐渐平定戎狄,拓展疆土,成就霸业之基。今我朝周边小势力,亦可用此策应对,使其为我所用,或不足为患。”
苻坚目光灼灼,继续问道:“后来秦国之崛起,听闻与取得梁州、益州之地关系重大,卿可详细道来。”
王猛答道:“陛下,梁州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得之则可掌控西南之钱粮赋税,犹如人之有仓廪,源源不断供给军需民用。当年秦国历经艰辛取得梁州,犹如猛虎添翼,实力大增。如今我朝若能攻占东晋之梁州,便可解决粮食之虞,充实府库,支撑长久之战事。而益州,乃连通西域之要冲,商贸繁盛,且地势险要,据之可保我朝西北之安宁,解除后顾之忧,亦能掌控西域之资源财货,为我朝所用。此二州之地,于我朝前秦霸业,至关重要,不可不图。”
当年的秦国远不及此时苻坚治下的前秦强大。
秦国因地处西戎,四周强敌环绕,生存环境恶劣,被众人视作绝境。
秦国民生凋敝,国力衰微,仿佛置身黑暗深渊,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