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玄大师说:&ldo;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rdo;
韩楚风说:&ldo;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rdo;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ldo;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rdo;
丁元英说:&ldo;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rdo;
智玄大师说:&ldo;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rdo;
丁元英说:&ldo;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rdo;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ldo;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rdo;
丁元英和了一句:&ldo;各尽所能,各取所需。&rdo;
智玄大师说:&ldo;两位施主请随我来。&rdo;
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ldo;此&lso;天&rso;非彼&lso;天&rso;,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lso;方知&rso;。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rdo;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ldo;休言&rdo;改成了&ldo;方知&rdo;,把原句的&ldo;勿&rdo;改成了&ldo;务&rdo;,把原句的&ldo;悲、喜&rdo;改成了&ldo;生、灭&rdo;,把原句的&ldo;哪个前生&rdo;改成了&ldo;皆有因缘&rdo;。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ldo;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rdo;
丁元英再度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ldo;谢大师开示。&rdo;
智玄大师把修改过九字的上阕词送给丁元英,说道:&ldo;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rdo;
丁元英说:&ldo;承蒙大师不弃,一定。&rdo;
三人又回到各自的座位继续喝茶。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ldo;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rdo;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ldo;哪三气?&rdo;
智玄大师答道:&ldo;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rdo;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问道:&ldo;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rdo;
智玄大师说:&ldo;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rdo;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ldo;绝!&rd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