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用兵西域取得胜利之后,为了加强汉朝东西交通要道的控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秋天,汉武帝又从武威和酒泉两郡之中分出一些地方,增设了张掖和敦煌两郡,又把防线向西推进了不少。
河西四郡的设立,使得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完全在汉朝的控制之下,加强了汉朝西部的边防。
汉武帝看到了西北地区的重要性,便在河西一带增开田地和水渠,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对于西北边郡的粮食负担。汉武帝还在河西地区修建了不少的烽燧,这是一些军用小据点,可以预先报警,加强了汉朝边疆的警戒系统。
汉武帝在河西一带修建烽燧,先从令居城(护羌校尉置所,今甘肃平番县西北),一直到玉门关,亭障前后相望,后来亭障继续向西发展,一直伸展到今罗布泊湖畔。
这是汉武帝在西北地区实行的重要的军事措施之一。
汉武帝在河西开垦农田大修亭障的时候,匈奴新遭重创,元气没有恢复,所以对于汉武帝派人迫近他们的边境修建亭障一事无力加以干涉。
贰师将军李广利(1)
汉武帝整肃了河西,教训了姑师和楼兰两个小国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更加畅通无阻了,汉朝使者们又成群结队地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从西域来的使者也络绎不绝。只有大宛以西的那些小国,都自以为远离汉朝,还有些骄傲放纵,若无其事,没把汉朝放在眼里。汉朝也没有来得及凭借外交手段加以牵制,让他们听从驱使。从乌孙以西到安息的那些国家,因为紧邻着匈奴,所以对匈奴人唯命是从。匈奴的使者只要拿着单于的一封信,这些国家就要轮流供应食物,没有一个国家敢为难匈奴的使者。
但是汉朝使者们到达这些国家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汉使们如果不拿出财物就别想吃上饭,不出钱购买牲口,就没有骑用的工具。汉使在这些国家受尽白眼,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离汉朝很远,不惧怕汉朝的使节。二是这些小国贪心不足,知道汉朝财物丰庶,一心从中揩些油水,所以汉使一定要自费购买,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尽管这样,由于有利可图,还是有不少汉朝使者愿意去西域。这些人只顾自己赚钱,并没有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他们回国之后,怕在汉武帝面前不好交差,就一齐编好了借口,准备推卸责任。
使者们见到汉武帝之后,用一些虚构的言辞来搪塞,他们对汉武帝说:&ldo;大宛国有好马产在贰师城,臣等奉旨前去求购,无奈大宛人认为汗血马是他们的国宝,他们把马藏起来不肯给我们看,反而骗我们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汗血马。&rdo;
汉武帝盼望着使者们带回来汗血马,他一听这些人的报告,心中不但不对大宛生恼,反而更加觉得大宛汗血马才是真正至宝。汉武帝想得到汗血马的欲望更加强烈地膨胀起来。
汉武帝派出壮士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带着黄金千斤和一个用黄金铸成的马匹塑像,出使大宛国,专门为了购买大宛国的汗血马。汉武帝心想,这回大宛王该满意了吧。
汉使团一路吃尽千辛万苦,半年多后抵达大宛国中,车令求见大宛王毋寡,他说:&ldo;汉天子令臣等专程以黄金千斤,金马一匹请求交换贵国的汗血马。&rdo;大宛王毋寡一时没了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一个大臣说:&ldo;我们现在也得到了汉朝不少的货物,对于这一点东西不希罕。&rdo;另一个大臣也附和说:&ldo;汉朝离我们相距遥遥,途中还隔着盐泽(罗布泊),以及无数流沙,这条路上草木不生,附近的水源又咸又苦,根本不能供人马饮用,就连后备物资充足的使节们,也屡屡死在道上。如果汉朝人想绕道走沙漠之北,有匈奴汗国的军队对他们造成威胁。如果他们走沙漠之南,既无水,又无草,千里没有人烟,只能靠死人的白骨,以及牛马的骨头和粪便作为道路的标志,经常迷失道路,葬身荒漠。汉使团每次都死亡累累,有的甚至超过半数。而汉朝要是派大兵团想平安通过,无疑更加困难。所以臣以为,我们拒绝汉朝的要求,他们对我们也毫无办法。&rdo;
还有一个大臣直截了当地说:&ldo;贰师城里的马都是大宛的国宝,怎么能这样轻易地送给别人呢?&rdo;
大宛王毋寡听了群臣的话,一口拒绝了车令的请求。
车令还以为这次出使一定能马到成功,不想吃尽千辛万苦到了大宛国兜头被泼了一瓢凉水。车令恼羞成怒,他毫无理性地把大宛王毋寡破口大骂了一顿,当着大宛群臣的面,把带去的金马砸得稀烂,一挥手领着随从扬长而去,留下大宛君臣在那里愣愣地发呆。
大宛的内廷高贵官吏们半天才回过神来,他们也被激怒了,对毋寡说:&ldo;汉使也太轻视我国了,我们绝对不能就这样让这个狂妄的汉使回汉朝去。&rdo;
大宛王毋寡马上写了封信给东边的守将郁成王,让他们出兵拦截汉朝的使者。郁成王接信之后,决定半路行劫,他带着人马等在汉朝使者回去的路上。汉朝使者车令和随从士兵被郁成王团团围住。车令毕竟人少势弱,被郁成王杀了个干净,车令带去的黄金和一些礼物也全部被郁成王夺去了。
大汉朝使节团全被屠杀,一人不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汉武帝接到报告大发雷霆,他为栽到大宛这个小国手里而感到耻辱,因而决心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