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
三月二十一日,圆明园送出的帖子说,内务府总管大臣海望交来丹药四匣,并传达雍正的旨意,将丹药配上好看的匣子,分头赏给署理大将军查郎阿、副将张广泗、参赞穆登、提督樊廷四人。据此,四天后,也就是当月二十五日,四份丹药分别配上了杉木匣,黑毡包裹,棉花塞垫,由领催赵牙图交给柏唐阿巴兰太拿去。
二则:
四月初一日,圆明园送出的帖子说,委署主事宝善传话,内务府总管大臣海望交来丹药一匣,雍正的旨意是:配上精致些的匣子,赏给散秩大臣达奈。于是,在当月初四日,便做好杉木匣一个,外包黑毡,交柏唐阿巴兰太拿去。
这两份档案,都直接使用了&ldo;丹药&rdo;二字。而且,雍正传旨的时间,这丹药赏给谁,又怎样包装,都写得清清楚楚。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两次赏赐的旨意都是从圆明园发出的帖子传达的,又是内务府总管海望亲手交出。由此可知,这些御赐&ldo;丹药&rdo;,就是圆明园御用炼丹点炼制的。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ldo;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rdo;纵观古代历史,服丹丧命的悲剧在帝王之家屡屡重演。正是本想要长生,反而中毒早死。据笔者研究统计,古代中国先后有十五六位帝王死于丹药中毒。象晋哀帝、唐太宗、明仁宗都是吃长生丹药中毒丧命的。原来,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竟&ldo;怀大毒在其中&rdo;,因为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是含有毒素的,对人脑五脏侵害相当大。在现代生活中,环保工作的一大任务就是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这些物质在生活载体中的含量。从这个角度上讲,说是可以长生的丹药和害人的毒药简直没有什么两样。雍正当然也没有逃脱丹毒丧身的厄运。
关于雍正死于丹药中毒的推测,史学界一直有这种看法。国内外许多清史学家通过研究认为:雍正相信道教长生不老的说法,服用丹药中毒而死极有可能。《清帝外纪》载:&ldo;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rdo;近年,随着雍正问题研究的深入,雍正服丹致死说越来越引起史家的关注和认同。美国学者a.w.恒慕义在20世纪40年代即指出:&ldo;胤g相信道教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所以他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正是这些药物,导致他的死亡。&rdo;海外学人杨启樵通过长篇论证,推断雍正是&ldo;服饵丹药中毒而亡的。&rdo;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ldo;死于丹药中毒,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rdo;杨乃济先生则提出&ldo;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说旁证。&rdo;现在,雍正炼丹的档案得到进一步发掘,从雍正召请道士炼丹,向内外大臣赏丹以及他自己说吃丹等情况看,雍正服丹致死的可能性的确是很大的。他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暴亡,这是极有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据《活计档》记载,就在雍正死前的十二天,有二百斤黑铅运入圆明园。档案记录:八月初九日,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二所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当天,这二百斤黑铅便运入园子。
黑铅是炼丹常用原料,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八月初九日,二百斤黑铅运入圆明园,十二天后雍正在园内暴亡。研究这个问题的史学专家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丹药中毒事件。这种可能不是没有的。
三、处理炼丹道士的诸多破绽
研究雍正死因的学者普遍注意到,乾隆对炼丹道士的处理露出许多破绽。
疑点之一:就在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便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如果不是他们惹下什么弥天大祸,乾隆哪致于在万机待理之际对两个小小的道士大发肝火,并专门发布一道上谕?
疑点之二:乾隆在这道谕旨中特别强调,雍正喜好&ldo;炉火修炼&rdo;确有其事,但只是作为&ldo;游戏&rdo;,并没有吃用丹药。如果真的没吃丹药又何必辩解,这不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诏告吗?
疑点之三:在下令驱逐道士的同一天,乾隆还告诫宫内太监、宫女不许乱传&ldo;闲话&rdo;,免得让皇太后&ldo;心烦&rdo;。雍正刚死,究竟有什么&ldo;闲话&rdo;?皇太后为什么会听了&ldo;心烦&rdo;?而又为何不可告人&ldo;传说&rdo;?
所有这些,不能不让人推测:雍正就是死于丹药中毒,死于炼丹道士之手。
第二部分
第21节帝王与炼丹
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或许会问,雍正若果真是吃丹药丧命的,那么炼丹道士理所当然是杀头之罪,可是乾隆为什么仅仅是把他们赶走就算完事了?对此,研究者以往多是强调,乾隆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大丧期间不宜杀人。笔者在写作《帝王与炼丹》一书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上竟然有几乎是雷同的事件发生过,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给我们一些启示。据《旧唐书?郝处俊传》载,唐太宗李世民&ldo;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rdo;&ldo;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rdo;据此,唐太宗吃了古印度国方士的丹药暴亡,当时朝中大臣要把那个叫那罗迩娑婆寐的胡人处斩,但刚刚登基的唐高宗担心大唐天子吃丹致死这件事传出去让世人笑话,而将那位印度方士&ldo;放还本国&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