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还是不如的。也正因此,他们即便心中厌恶,那些个有钱人可却又在羡慕他们的环境。
这就是特别矛盾的地方,也是他们特别不服气的地方。
有个读书更是直接就是说道:“曾经我对我们村里边的大户非常不服气,觉得他们家里面就是靠着从我们手里面收那么高的佃租才能够活下去。
所以我对他家的那小公子也是相当不服气,觉得他这么一个手感眼底的人不可能在学识方面有我那么强。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跑过来跟我切磋学问,问我有些个不懂的地方。
我原以为我可以替他解读,可当听完了他对于那句经典的解读之后,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孤陋寡闻。
我不得不去低下头去。
我非常厌恶他家,他除了在学习方面比我更好之外,他的品行恶劣,他在我们村里边欺负弱小,欺凌寡妇,这些事情他做过很多的。
可偏偏这种人居然在学识方面要超过我,您说气不气人。
我品行高洁,不能说完全是个好人,但是我一不偷二不抢,我勤勤恳恳干活,我种地,我替别人抄书换取一点钱财补贴家用。
我觉得我做得足够好,我觉得我对得起我读书人的这个身份。
甚至从中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算是个君子人物。
可是为什么我就要输给那样的人?
我后来才发现,他家里边居然为他在省城请来了一位,曾经在南洋跟过中原书生学习的老先生来教他,一字一句地替他解读圣贤道理。
他有钱有闲还有人教,他怎么都比我强。”
说到这里那读书人是满心的不服气呀。
可以看得出来,他因为村里面大户的小儿子要比他的学问更强,这件事情有多么的耿耿于怀。
这不能怪他。
实在因为这太气人了。
那大户家的小儿子那样的人品低劣。
可是因为有人亲自教导,有人替他一字一句的解读那些经典,就导致那个大户家里的小儿子,学问要比他要高。
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现实。
这也让很多读书人意识到,读书这件事情并不是靠勤奋,你就能够一定要比别人强的。
别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之下,已经请很多高人替他们解读。
请很多有学问的人替他们讲解,这就比你一个人在书斋里边念书要强的多。
你不懂的地方你就是不懂,没有人替你解惑,你永远都不可能懂。
可是有个高人在你身边的话,完全可以将你不懂的地方给你解释的清清楚楚,让你一通百通。
这就是让那些个读书人不得不去接受的无奈的现实问题。
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在三弗齐这个地方缺的不仅仅只是一个高明的统治阶层,缺的更是至上而下的,对百姓对普通人的关照的福利制度。
最后便宜的还是那些有钱有闲的阶层。
最后的结果虽然在时间上面要慢一点,但总之权力最后还是会集中在曾经的那些个贵族手上。
王大海和边上的刘百户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没有想到,他们一开始其实对这里的读书人还是比较的小瞧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