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并没有因为众人而停止,这是一场千古不变的奇幻故事。各个朝代的人通过仙人的画面得到了来自于仙人的钦定。
画面之中,慢慢的叙述着历史,而他们都是历史当中的人物。
一顶官帽从画面中央渐渐的升了起来,一个崭新的人物从画面之中亮相。
那是一副画像,那画像之中的人消瘦亲和,微微拱手,眉眼之间透着大智若愚。
那一双眼眸显得十分的平静,然而却让众位帝王感受到了一点不舒服。
这是一个不会听皇帝话,不会顺皇帝意思的大臣。
这样的人,能用,却会让人不舒服。
他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刘墉,第七位名臣!
【第七位名臣:刘墉】
【上榜理由:为官清廉,深的百姓的信赖与爱护,奉公守法,绝对贪赃枉法,直言上疏,同和砷做艰苦的斗争,劝诫皇帝,兢兢业业,待人谦和,爱民如子。】
画面之中,字幕微微一闪,旋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山东诸城的画面,刘墉就是出生在这里。
刘家是山东诸城有名的乡绅人家,他的祖父在康熙朝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也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
刘墉成长于名门相府,自幼就深受良好的教育,他几乎从一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官员。
刘墉自幼耳濡目染,看惯了官场上的世态炎凉,看遍了官场上的那些阴暗官司。
于是刘墉就暗下决心,自己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一个人。
他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清官。
刘墉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会试和殿试,考中了二甲的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之后就升为侍讲。
这是刘墉仕途的起点。
乾隆二十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因为办事不力而被下狱,刘墉也受到了牵连,他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在这段时间里面,刘墉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官场的炎凉。
刘墉心中有些浮躁不安,但他后来在翰林院浩瀚的书籍里面找到了安慰。
后来刘墉担任广西乡试的正考官,十月,他被提拔为安徽学政。
刘墉赶往安徽赴任之前,乾隆特地召见了刘墉,并为刘墉写了一首诗,希望刘墉可以不负刘家门楣,有所建树。
刘墉在任其间,了解到当即贡生监生管理十分的混乱,于是针对这样的局面,他上疏请求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乾隆二十四年,因为办事优异于是被调往江苏学政,乾隆依然为其作诗,可见对刘墉十分的重视。
刘墉为任的时候严肃认真,出任学政的时候按照考试扬州,因为把关严格,使得一些企图用作弊蒙混过关的不敢入场。
刘墉为了严肃考场,上书皇帝,查明混乱,严肃法纪,将贡生监生分开,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乾隆深以为喜,对刘墉表达了肯定。
而后乾隆二十七年,刘墉被任命为山西太原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