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班岛战役失利后,日本人在整个战争中就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了。如果这时候皇军的指挥官们注意到这种不好的兆头的话,那么后来在战争中死去的那些日本人的性命就可以挽回了。可是他们已使自己的国家陷入了一场灾难。现在美国人已经踏上了日本的国土,美国海军可以通过海上封锁来切断日本的一切来源和出路,b‐29轰炸机可以把他们的城市炸成废墟。战争中共有50万日本平民和超过200万士兵丧生,其中几乎有一半是在过去的一年中丧生的。裕仁天皇和他的顾问们知道希特勒的德国也正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美国很快就会把欧洲战场上的大批军队调往太平洋战区。但是年轻的天皇尽管清楚地知道&ldo;美国鬼子&rdo;现在就在自家门前肆虐,他还是梦想着祖父当年的那种辉煌能够再度出现。6月17日,他警告海军总司令岛田中将:&ldo;起来应对挑战;竭尽全力;像当年日本海海战(日俄战争中)那样赢得辉煌的胜利。&rdo;
能够结束战争的主导权现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但只要敌人不投降,美国就要一直战斗下去。事实上在太平洋战区的美国军队当时秉持的信念就是&ldo;1948年再回金门桥&rdo;,也就是说,他们都做好了继续恶战四年的准备。怎样打败一个不承认失败也不愿承认失败的敌人呢?
海军上校贾斯蒂斯&iddot;钱伯斯目睹了日本人在马皮角的自杀情景。他的建议是:&ldo;若想赢得战争并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就要尽可能地多杀敌人。给敌人造成尽可能大的损失,战争就会结束了。&rdo;
美国就是这样打日本的。战争最后真的结束了。最重要的是,损失确实惨重。
第十一章前往太平洋
在人类战争中,从来没有过这么少的人对这么多的人作出过如此大的贡献。
‐‐温斯顿&iddot;丘吉尔,1940年8月20日,提及参加不列颠战役的飞行员
珍珠港事件两年半之后的1944年6月6日,盟军开始诺曼底登陆,在此之前,美军并没有在欧洲战场投入太多兵力。美国海军陆战队直到1945年2月19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三年后,才踏上日本国土,在硫黄岛登陆。但就在珍珠港事件几个月后,杜立特尔空袭震惊了整个日本。1942年8月17日,飞行员保罗&iddot;蒂贝茨带领了一支由12架轰炸机组成的小分队从英国南部的基地出发,飞越英吉利海峡,炸毁了法国鲁昂的一处铁路调车场。保罗就是后来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那名飞行员。吉米&iddot;杜立特尔和保罗&iddot;蒂贝茨引入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这种模式美国可以从1942年一直用到下个世纪。整整两年时间里,美国和英国不断派出他们的飞行员去炸毁、烧尽希特勒发动战争的能力。就在这些飞行员们几乎控制了空中主动权的时候,美国的地面部队也加入到了欧洲大陆的战斗中去。那两年里,阿道夫&iddot;希特勒,这个曾经醉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种地面和海上战争模式的人,已经发现他强大的陆军在美国和英国的军队面前不那么好用了,新的战争已经把他抛在了一边。相反,就像一群蜜蜂的来袭破坏了一顿野餐,希特勒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对付那些让他心烦的飞行员们。
在太平洋上,罗斯福采纳了比利&iddot;米切尔的作战计划,而且这一计划产生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强大的情报机构的支持以及所占领的机场,美国炸沉了许多艘日本的大型军舰,其中包括战列舰、航空母舰、载满官兵的运兵船,以及装满大米的补给船。在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打仗的飞行员小伙子们完全阻挡了日本的攻击,挡住了日本对美国的战略进攻,打得日本只能还手招架,无法再主动进攻。因为掌握了制空权,美国的舰载飞机逐渐撕破了日本的空中防护伞。
数十万人的日本地面部队现在被困在遥远的太平洋小岛上。日军在空中占不到任何主动权,因此就无法给那些小岛上的部队运送补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弹尽粮绝。很多士兵只能忍饥挨饿,还有的人仅靠煮草根和树叶来充饥,有的人甚至连人都吃,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日本地面部队的官兵们对美国飞行员的憎恨日夜滋长着。他们把枪擦得雪亮,装满子弹,脚上的靴子和身上的纽扣闪闪发亮,可他们却只能朝着空中的美国飞行员愤怒地挥拳头,任凭美国兵用炸弹轰炸他们,用机枪扫射他们。
&ldo;我们一定要抓住他们!他们一定要为此付出代价!&rdo;日本老兵野木春满回忆起当时的复仇心态。野木那时被困在菲律宾群岛的一个岛上。&ldo;那些美国飞机每天都在天上飞,为所欲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非常愤怒,同时也被折腾得筋疲力竭。当你失去了自身的战斗力而只能任人宰割的时候,你就会变得一心只想复仇。&rdo;
1944年,当野木最后终于有机会面对三名被俘的美国士兵时,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该怎么办。
&ldo;他们的脸都吓白了,&rdo;野木记起面前那三名美国飞行员。&ldo;你们已经被判处死刑了,&rdo;野木告诉他们。这三名飞行员就象征着美国对待战争的理性方法和讲求技术的作战方式,他们所代表的美军也表明了讲求圣战是无效的。野木说,&ldo;他们的存在就不可否认的证明了日本的军事力量正在瓦解。&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