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三方角逐,蒙骗第238章三方角逐,蒙骗
宣帝临终前,已为汉帝安排“三驾马车”辅政,以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
如今的朝堂除了汉帝之外,分为外戚、儒臣、和其他朝臣。
其中外戚有史氏、许氏、王氏;儒臣分为普通儒臣和家传儒生,其中家传儒臣以白氏和杨氏为主;其他朝臣则多是其他学说出身的大臣,还有选择中立的其他家族,或是没有背景的其他大臣以及。
外戚以乐陵侯史高为主,占据了朝堂四成的力量,儒臣则是以萧望之和周堪为主,占据了四成,其他没有倾向的朝臣则是占据了剩下的两成。
萧望之是开国功臣酂文终侯萧何之后,因为不是萧何嫡系子孙,故而没有承袭爵位,不过他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太学,拜得海内名儒白炵为师,最终成为大儒,还成为了太子太傅,如今更是贵为前将军、领尚书事。
自从武帝后,朝堂分为内外朝,外朝以丞相为主,内朝以光禄大夫为主,通过领尚书事、给事中参与朝政,逐渐超越丞相的权势,成为天下官吏之首。
而萧望之因为是汉帝的师傅缘故,深得汉帝的信任,他与周堪同为儒家弟子,故而屡次同周堪,在闲暇入见汉帝,和他讨论治理国家的方略,陈述为君王服劳的事。
又推举宗室中明经达学的散骑谏大夫刘向为给事中,同侍中金敞在汉帝左右提意见,刘向和金敞同为儒家弟子。
由此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金敞四人同心谋议,用古制劝导汉元帝,提出很多匡正的建议,汉帝多纳用其言。
而宣帝时,因为不甚听从儒术,任用法律,又因为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精通法令条文,故而任由他们长期主管朝廷机要部门,使得宫廷中的宦官插手朝政。
如今同为辅政大臣的萧望之和周堪,成为了汉帝身边的亲近之臣,而史高却被汉帝冷落,由此对萧望之等人不满,开始在一些地方与萧望之对着干,又衍生出了外戚与儒臣的对抗。
萧望之是大儒,故而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仁义忠信,眼睛里容不得一点泥沙,眼见弘恭、石显等人凭借中书的职位专权擅权,于是对汉帝说:
“陛下,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当初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本就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所以臣以为,必须予以纠正。”
汉帝犹豫道:“朕初登大宝,朝政国政还不熟悉,突然改制,恐怕不好吧!”
萧望之又举例说了古今众多宦者擅权对国家所造成的危害,汉帝道:“萧师所言有失偏颇吧,这些宦者都是无后之人,没有什么想要的,更不会结党营私,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
而且朕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也都将他们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这些宦者都是为朕着想的,萧师大概是被书中的那些故事所骗了吧。”
“陛下···”
见萧望之还想说些什么,汉帝直接说:“好了,既然我们不能达成一致,那就过后再讨论吧,先讨论其他的事吧。”
汉帝都这么说了,萧望之也只好不再劝说了。
可是萧望之的一系列言论又岂能瞒过在宫中手眼通天的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等儒臣如此看不起自己等人,心生嫉恨,于是他们商量后决定,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
驳斥了萧望之的建议,汉帝还有些不好意思,事后便将刘向升为宗正,以作补偿。
而另一边,会稽郡儒生郑朋,知道了萧望之的权势,暗中打算依附他,于是上疏说车骑将军史高派门客到郡国进行了一些奸狡的活动,还说到许章、史高家族子弟的一些罪过。
又在奏书上大力赞颂萧望之的德行,说他有周公和召公的德行等等,起初萧望之见他还有点才华,又是儒家弟子,便接纳了他。
但是郑朋却自以为把到了萧望之的脉,之后屡次称颂萧望之,又谈及车骑将军史高的短处,说许章、史高的过失。
于是引起了萧望之的不喜,认为他行为不正派,便断绝了同他的来往,使得郑朋同批次的人都得了官职,独独他没有。
郑朋见状,怀恨在心,改求许章、史高的大门,被问到以前说过许、史的坏话,郑朋只是一再推诿道:“那些都是周堪、刘向等人教我的,我是关东人,怎么会知道这些呢?”
随后又向他们陈述了萧望之的五条过失,一桩大罪,说他想要排挤车骑将军史高等人。
得到萧望之的罪证,许章、史高两人大喜,拿这件事去询问弘恭、石显两人。
但是弘恭、石显怕萧望之当着汉帝的面替自己申诉,导致没了效用,便决定将此事下发给别的官吏,由他们向汉帝举报。
正巧郑朋新进投效了他们,之前又是萧望之那边的人,便决定扶持他作为举报之人,命令郑朋在萧望之出宫休假的日子,将这件事捅上去。
汉帝得知这件事后,不是很信,但是又不能不管,便让弘恭下去查问。
面对弘恭二人的问询,萧望之明言道:“外戚在位多奢侈淫乱,我正想扶正国家,岂会干不正当的事,自绝己路?”
但是弘恭二人向汉帝报告的却是:“萧望之、周堪、刘向三人结成党羽互相恭维推举,屡次诬陷控告大臣,诽谤离间陛下的内外亲属,想专擅权势,为臣不忠,欺骗陛下,请陛下使谒者将这几人招致廷尉。”
汉帝不明白谒者召致廷尉的含义是下监狱,只是以为让廷尉查问,便答应了他们的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