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天刚灰蒙蒙的亮,路上的行人还不是很多。
文海棠穿着一件只打了一个补丁的卡其色衬衫沿着街道慢慢地往前走。
现在是68年的秋,印象里,马上国家就要组织大量滞留在城市里的无业人员下乡支援乡村建设了。
其实知青下乡这项政策好几年前就开始,但都没有强制性规定,那时的下乡青年叫支边青年,回乡青年,可操作性太大了。
从68年年末开始的知青下乡才是文海棠接下来的人生转折点!
只要她待在文家,与二哥,与郑越明再周旋两三个月,她就悄悄地去给自己报名下乡。
只要离开了这里,去哪里不是活呢。
从此,家中兄弟姐妹们的工作重担,他们爱找谁找谁去。还有郑越明那个五谷不分的大少爷,她就不信郑家父母能放任他们唯一的儿子下乡吃苦。只要她离开这里,就能摆脱这一群人了。
知青办的下乡安排都是随机的。
只要没有郑家父母的帮助,郑越明就是翻了天去也不能追到乡下去找她。
这年头出门需要介绍信,有介绍信外出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就会被当做盲流抓起来。
坚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文海棠已经站在了站台等着公交车来。
回望了一眼大杂院的方向,文海棠掩下唇边的一抹讥笑。
她为什么要一大早出门,那是因为待会儿郑越明会亲自骑着车子给她送附中的笔记来。
多见一面郑越明,她都心累得厉害。
连转了两次车,花掉了身上最后的一毛钱,文海棠终于站在了文寿胡同前面的街道上了。
这里她很熟,穿过前面的那条胡同,拐个弯就是一片小洋楼区域了。
郑越明家就在那里,文化局家属小区。
郑越明说他和赵砚钦是发小,是邻居,那赵砚钦家应该就在那里。
她不认识赵砚钦的家,上一世她嫁到郑家后也从没在这一带遇见过赵砚钦。
更奇怪的是郑越明也从没跟她提过有赵砚钦这个朋友。
这只能说明,在她嫁到郑家之前,他家就出了事,他那时已经被下放到了不知哪个犄角旮旯里去放牛羊了。
不然发小结婚,他怎么也没来出席呢?
她和郑越明是在明年的秋天结的婚,那时的赵家就已经不在了,而现在,已经快入冬了。
也就是说,赵砚钦就是在接下来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家破人散的。
她不知道赵家的家破具体是什么时候,她只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除了要说服赵砚钦,她还要预留自己找后路的时间。
她必须要尽早找到赵砚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