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站在群臣之列的钟毓、钟会等人都清楚司马昭这么做的用意:
他是将曹髦丢给自己的烫手山芋又丢了回去,完全没有被表面上的殊荣所诱惑……
这时司马昭又说道:
“我虽然奉诏理政,但能力不如父兄的我也少不了各位朝臣的扶持,日后还请诸位与我同心协力,共同为大魏的江山社稷携手共进。”
说罢司马昭拱手面向诸位朝臣恭恭敬敬的躬身行礼:
“拜托了……”
司马昭这番言辞恳切的肺腑之言,赢得了朝堂之上绝大多数人的赞赏,也消除了先前对司马昭的顾虑和疑惑。
钟会和贾充见状立刻站出来带头给予司马昭回复:
“下臣愿在大将军的率领之下,为我大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很多见风使舵的臣子见状也纷纷上前向司马昭表态:
“我等愿与大将军同心协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此,司马昭平息了朝堂之上不利于自己的议论,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笼络了朝中的人心,为自己日后的主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折臂膀
自从回到洛阳以来,司马昭一直忙于司马师的治丧工作,以及朝中积压如山的大小事务,都没有闲暇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同时他决定委派老臣钟毓前往淮南,安抚战后当地百姓。
在辞让了“剑履上殿”的封赏之后,司马昭这才得到了些许的喘息之机。
也就是这样,司马昭开始打算着手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深度培植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也就是将自己信任的人安插在朝中理想的位置。
在司马昭于心中罗列的名单之中,邓艾、贾充、裴秀、钟会、傅嘏、王昶、王基都在其内,其中司马昭最为感谢的非傅嘏莫属。
为此司马昭在给魏帝曹髦的上书之中,公开请求给予邓艾等人合适的封赏。
当然,他们各自处于什么位置司马昭也都在奏表之中予以写明:
其一、傅嘏进封阳乡候,增邑六百户;
其二、邓艾进封方城乡候,代行安西将军职务;
其三、贾充为大将军司马,转任右长史;
其四、裴秀迁任散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