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梦真的能实现么?
击败丹麦时,华伦斯坦已拥雄兵13万,一支足以傲视任何一个邻国的大军。这支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对统帅绝对忠诚。也是在同一年,即1629年,华伦斯坦下令利用新控制的汉萨港口城市,征调人力物力,建立帝国波罗的海舰队。只要再假以时日,一支颇有规模的舰队就会出现在大洋上,从而成为帝国有力的北方屏障。可以说,华伦斯坦计划的军事目标在1630年已经基本达成了。
但是政治和社会目标,即削除诸侯和实现宗教和解呢?
1630年,似乎是皇权春风得意的一年。帝国内部主要的分裂力量,&ldo;新教同盟&rdo;,已经被华伦斯坦的大军打平了。一向桀骜不驯的北方诸侯如今纷纷跪拜在皇帝脚下请求宽恕。德意志统一的曙光好像已经显现出来了。
这时,一群小丑跳了出来,把这种局面破坏了个干净。
这群小丑就是&ldo;天主教联盟&rdo;的成员诸侯们。
以巴伐利亚统治者马克西米连一世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们望着华伦斯坦把自己的宿敌新教诸侯们轰成了渣,心中固然痛快,但是又不由得恐惧起来:当有朝一日他们自己不服从皇帝命令时,来把他们扑杀的人也会是&ldo;那个华伦斯坦&rdo;手下的大兵!更何况这个华伦斯坦还在不断向皇帝建议削藩!华伦斯坦令人畏惧的名声早已传遍德意志,加之他以一介波西米亚人的身份竟爬到了帝国宫廷中的顶峰位置,恐惧、嫉妒、憎恶、还有出于一己私利的各种罪恶想法,终于让&ldo;天主教联盟&rdo;的诸侯们认定华伦斯坦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于是,每天有一百多篇弹劾华伦斯坦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进维也纳的宫廷里。诸侯们威胁斐迪南二世,如果华伦斯坦还依旧是帝国的大元帅,他们就撤回对皇室的支持,他的儿子将失去做下一任皇帝的资格。
看到这些奏章的斐迪南二世,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在害怕!不是怕那些诸侯,他怕的是华伦斯坦!
在此之前,斐迪南二世又干出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1629年3月6日,斐迪南签署敕令,命令各新教诸侯归还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后侵占的教会地产,史称《归还教产敕令》。该敕令在帝国对丹麦战争胜利后开始推行。这道命令对新教诸侯无疑是一道晴空霹雳,如果完全按照此令行事,他们将会失去七成以上的领土!斐迪南二世在此时强硬的推出此道敕令的原因不得而知,是为了取悦本家老大西班牙国王?还是强烈的信仰心促使他这么做?反正,此令一出,和新教诸侯和谈的可能性就彻底丧失了。
华伦斯坦对此道命令相当不满,向皇帝上言建议暂缓执行。
没想到他一片好心,反而加深了皇帝对他的戒心。
本来说好50000人的军队,华伦斯坦扩充到13万!更甚,这是大元帅自己招募的军队,没给一分钱的皇帝自然一句嘴都插不上。本来就担心他来个&ldo;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rdo;,现在他竟然自己找上门来,对皇帝的虔诚之举说三道四!太好了,正好诸侯们联名告你。回家去吧!
很难说华伦斯坦是不是对斐迪南二世忠心不贰,从来没有取而代之的念头。笔者认为,华伦斯坦只是借用皇帝的名头,以完成他一统德意志的梦想。但即使是这样,华伦斯坦在当时也绝对没有背叛皇帝的理由和举动。华伦斯坦以皇帝名义征兵、打仗,打着&ldo;为了帝国&rdo;这样一个旗号南征北战,也只有以皇帝的名义才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大业。而且,他在皇帝解除他的兵权、令他原地遣散军队的命令前没有反抗就是他那时没有反心的最好证据。
笔者有个很有趣的想法,如果华伦斯坦统一了德国,然后推翻了斐迪南二世,自己做皇帝,后世会怎样说呢?也许会这么说吧:&ldo;难道帝位不是华伦斯坦应得的报酬么?&rdo;
毕竟,统一本身的意义,其重要性就超过&ldo;谁来统一&rdo;这个问题。
叛逆是英雄的特权。
不过历史是这样发展的:1630年8月13日,华伦斯坦解散了军队,把总司令之职交给了提里伯爵,自己则黯然回到他位于波西米亚的封地。
65)统一高于一切:
首先必须告诉各位读者,17世纪时,&ldo;德意志&rdo;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ldo;德国&rdo;尚不存在。广阔的中欧大地上,能勉强作为&ldo;德意志&rdo;代表的国家只有那个中世纪留存下的古董‐‐神圣罗马帝国。
帝国被人讥讽为是一个&ldo;又不神圣、又非罗马、更不是帝国&rdo;的奇怪国家。从本质上,这个国家是一个邦联。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其影响力基本上仅限于其领地内。为了讨论国家大事而举办的帝国会议也基本上是个摆设,贵族老爷们爱来不来,反正来了以后也讨论不出什么东西,即使讨论出了什么也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人拥有把会议结论强制推行的力量。就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各大国有权各行其志,留一帮人在那里清谈。整个帝国就像是一座沙质的城堡,由几百个大小不一的王国、公国、侯国、伯爵领、贵族属地、帝国骑士领和帝国城市堆砌而成。诸侯们各自拥兵无数,在自己的领地上随意发行大量轻重大小不一的货币,割裂道路,强征关税,还时不时的为了领土、宗教、或者莫名其妙的&ldo;荣誉&rdo;问题相互攻杀,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